來源: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雨后威尼斯的天空,是云朵與海鷗的樂園。 忙碌的河面上,坐享剛朵拉的游客與急急穿梭的水上巴士一起搖擺,他們張著好奇的眼睛采擷河岸風光。 粼粼波光很是耀眼,笑聲在鐘塔間回蕩,海鷗站在高高的木樁上俯視一切……恍惚之間都忘記了,這個充滿魅力的城市,常常因為一場大雨,而置身于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時時困擾。 踏浪穿梭到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現場,海天幻境被一秒拉回現實。
建設之上 文明互鑒
“建筑始終是對惡劣氣候的回應。幾十年來,這種回應一直以緩解為核心關鍵詞——旨在減少我們對氣候的影響。但這種方法已遠遠不夠。現在是時候讓建筑擁抱適應性了:重新思考我們如何為這個改變了的世界進行設計?!蓖崴箛H建筑雙年展策展人卡洛·拉蒂說。
完成本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策展人的“命題作文”,對東方與西方的參與者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集結和分享那些實踐中的思考及提案,正是雙年展存在的價值。
5月9日,第19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館開幕。 展覽以「容·智慧」CO-EXIST為主題,由MAD建筑事務所創始合伙人馬巖松策劃,展出以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軸線、立交城市、更新城市、未來城市為主題的10件(套)展品。
中國館策展人馬巖松對主題的詮釋,來自多方實踐之后的觀察和思考: “工業時代是關于理性與效率,那么智能時代就應該是關于人性和自然。中國傳統智慧中,‘自然’不僅是主流認知中的符號、材料和技術,其本質是天人相融的世界觀——人與宇宙為一體,天地萬物寄托著人的情感,相互映照——園林、建筑、城市,都因此而展開?!?/p>
由此可見,當全球面臨還未找到合理解決方案的共同危機與挑戰,文明互鑒就更具備其意義,歷史中那些曾經指引人類生存的智慧星光,總會在欲望過盛導致萬物失衡的時候,照亮未來的路。
“想給中國的年輕人向世界表達的機會。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我經常來參加,這里是讓世界看見當代中國的很棒的窗口?!?忙來忙去的馬巖松不停在展區穿梭,甚至不太在意自己的那把油紙傘怎么樣了。他為所有媒體分享參展者的作品,他用MAD建筑事務所的國際影響力,為有幸呈現在中國館的年輕群體高調發聲。
從中國館現場的10件(套)作品來看,展品包含但不再局限于建筑展覽慣用的模型圖紙、視頻訪談及過分專業的“設計說明”,而是更具有藝術化的綜合表達力。 不求學術式的深刻與傲慢,但求緊扣包容、兼容與寬容,以此為底色,作品呈現各自的故事性、敏銳度與社會現實的情緒共振。
這樣的策展思路,突破了建筑學邊界,拋棄了名望與功利,挑戰了論資排輩,提取出人與萬物之間的相“容”之道。從而策展者激發參與者以純粹的眼光發現問題,并突出跨學科、跨領域的“實踐和思想”。
威尼斯國際建筑展上的中國館,由此成為參觀者可停留、可深思的地方。 現場的所有作品構成一個帶有啟發性的場域,作者們將不同深度的、富有社會責任感的現實思考和盤托出,共同呈現了一個無懼面對問題的“智慧中國圖景”。
天人合一 智慧圖景
文化差異的存在增加了閱讀展覽的難度。但從中國館作品中參觀者可以嘗試讀懂一件事——在工業文明向智能時代轉型的今天,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正在當下重現其價值,工業文明帶來的全球生態危機讓“設計”的意義重新被審視,何以致未來?—— 中國館以“容”是彰顯一種態度,一種策略,一套方法,是可以被不同文化所理解的造物哲學。“容”的技術性與科技化轉譯實踐,遵循但不限于道法自然、和諧共生、永續創新。
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播學院:姜珺、劉益紅、譚彬、王志磊、張寓深、李詩琪、吳曉莉、林金汶、方銘璐、顧文浩、阮千玉
《良渚十二律》以地問、林泉、心鏡、方壺、和鳴、萬方、踏歌、扶桑、采風、夜航、星叢、周流為題,以十二組因地就勢的聲音裝置對應十二地支,將“十二音律”作為十二個點位的內涵,對應十二時辰和十二月份的“自然周天”,以“十二節律”之“全時”,回應良渚這一新石器時期“應天配地”的道場。
以十二地支為周期的時空結構中,不僅有“山水林田湖草”與“景區-村區-園區-社區-校區”中“士農工商食衣住行”之“剛柔交錯”,也有聲音裝置的空間敘事中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中各學問門類之間的“剛柔交錯”,由此也回應了第19屆威尼斯雙年展“智能·自然·人工·集體”主題中“智能Intelligens”的涵義。
“講清楚這個作品需要至少三個小時,當然三分鐘也可以?!薄读间臼伞返目偛邉?、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播學院院長姜珺說,“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顯化十二月份、十二時辰的時間陀螺、一件聲音裝置,或一組間媒體裝置?!?/p>
這幾乎是中國館里最難懂的一件作品。如果來自不同國家的參觀者能從如此“高能現場”中,領悟中華五千年文明中關于“天文與人文交相驅動”的一點一滴,就算很成功了。
難的是把農耕文明上升到學術研究高度,不難的是腳踏實地遵循自然節律,體驗生命周期中的每一日生產和生活。想明白這一點,也就理解了姜珺老師所言,“它就是一個時鐘,一塊表,記錄時光,記錄生命循環往復?!?/p>
時境建筑:張繼元、卜驍駿
《敦煌·共熠》源于建筑師對于敦煌歷史的多年研究。敦煌(漢代,111 B.C.)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吸引不同的古文明在此相遇,產生藝術創造,在285石窟的四披穹頂上,可以找到希臘、波斯、印度、中國四種建筑元素出現,勾勒不同文明對宇宙的想象。
同一個世界,同一片天空與星宿。時境建筑的作品《敦煌·共熠》吸引人們抬頭仰望。
作品用拓撲的、數字化的手段表現三重“敦煌星圖”,設計者將其轉譯為未來的漂浮城市,代表星云的投射,貫穿過去現在與未來,照耀不同文化的包容與共存。同時星圖裝置表現為穩定的三角形結構,隱喻建筑、藝術與哲學三位一體。
裝置啟發人們想象著遠離并遙望地球的視角,會發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更容易被理解:共生共榮,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瞬間即永恒。
北京中軸線,2024年7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遺產,見證了影響中國都城營建傳統兩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反映了象天法地的城市營造觀念。
沙丘研究所:李雅倫、陳飛樾、張子彥
即使在宏大的都城秩序中,也存在自然和人文的生長,為現代的北京居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空間:7.8公里的中軸線存在著無數親密而朦朧,富有情感的生活切片。
作者在中軸線上選取數個重要節點,通過三維掃描將景山、前門、鼓樓等歷史地標,及附近街道、胡同、居民區等日常生活場景拼貼為柔和的數字山水畫。在春天的不同時段掃描得來的數據,以蒙太奇的剪輯手法制作成流動的影像,配合鳥鳴、自行車鈴、叫賣聲等采集得來的城市聲場,在對稱的雙聯畫屏幕上播放。
中國館主入口處的脈脈深情,是北京給的。看見的是宏大壯觀的中軸線,聽見的是動態寫意畫面中傳出的胡同聲響:鍋碗瓢盆敲打碰撞,自行車鈴聲清脆,麻雀和鴿子相互致意,煙火氣中叫賣歡騰。
沙丘研究所的三位建筑/藝術家表達了新生代對創作的理解,獨立思考和自由意志促使他們走著非同尋常的設計之路。在宏大與微小之間,從本我走向他者之時,創作的底色是善意、尊重與熱愛。
此次他們為中軸線的嚴謹命題注入了人間溫情,這本身就很北京。同時,用數字技術將“世界遺產”與“日常生活”交織表達,正是“容·智慧”在文明古都的演進蛻變中閃閃發光的表現。
《蒼穹》聚焦中國過往40余年的高速城市化進程。巨大的建造體量,頻繁使用的綠色施工網,構成城市景觀與社會景觀中的獨特印記。
王子耕,中央美術學院
他利用常年從各地收集的綠色施工護網作為創作媒介,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宇宙觀轉化為當代藝術表達。作品以傳統燈彩工藝為結構基礎,通過非遺手工雕刻的符號構成動態裝置——旋轉的"藻井"在不同圈層間形成費那奇鏡式的視覺暫留效果,既延續了藻井作為神殿建筑中"通天"意象的古老傳統,又構建出連續的場景敘事。
這些交織的時空片段,最終圍繞中國獨特的自然哲學觀,完整呈現出中國人對天堂的詩意想象與對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中國館中最核心的位置屬于《蒼穹》,它夠圓滿、夠巨大、夠虛幻、也夠現實。觀者被它的光影吸引,并不會一下子看出它所用的材料非常特別,是常被忽視又隨處可見的綠色施工網。
《蒼穹》的作者是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教授、建筑系主任王子耕,他非常擅長用藝術的手段,捕捉和展現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思考。
這件作品像一盞巨大的走馬花燈,更像是古建筑的藻井,遠看飄渺震撼,近觀豐富神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實際上映射著城市演變與發展中,在高光背后那些無聲的、沉默的現狀。
《廢砼再生》重新思考廢舊的混凝土,將其視作可供重構的材料而非碎料,以及未來新建筑框架的組成部分。
香港中文大學結構平衡實驗室:王帥中、朱元龍、梅亞嵐、林凱逸、趙寒冰、謝卓言、李陽芝
他們創造了一個完全由廢舊混凝土構成的全新的建造體系與工作流程,其核心在于保留原有構件的結構性能,并借助成熟工業產品來最大化拓展混凝土的再利用場景。
通過結構測算、節點設計、數字建構等方式,他們將威尼斯周邊的混凝土廢料轉變為一件藝術裝置,同時通過文件和數據展示將混凝土“變廢為寶”的研究方法。 全世界都在瘋狂使用混凝土,因為它構建了人類的庇護所。當房屋老舊,混凝土廢棄,它們該何去何從?
《廢砼再生》聚焦于被忽略的廢棄混凝土部件,并實現其在地重生。香港中文大學結構平衡實驗室王帥中教授提到,團隊特意從意大利當地尋找創作素材,呈現最終的裝置。 這一嘗試,恰好回應中國文化中因地制宜、生生不息、萬物流轉的價值內核。
眾建筑:何哲、沈海恩、臧峰+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龍瀛課題組:龍瀛、趙慧敏、洪齊遠、張業成
《更新城》課題組通過開源數據、人工智能和大模型計算,精準分析城市空間使用,協助建筑師找到城市中可進行更新的類型與位置。
眾建筑系統化地使用“插件系統”的工具,在城市各種邊角低效空間中進行插件活動,改變功能,提升效能,激活城市。模型裝置回收全國數百件廢舊建筑模型,構筑描繪未來城市的試驗場。
“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進入存量更新時代,每一個高速發展的現代文明體都面臨著城市擴張的問題,并亟需解決方案。”《更新城》的大模型周圍一直有觀眾參與著“給城市縫隙插件”的行動。
巨大的模型包含從宏觀到微觀的視角——當發展放緩,建筑師們終于有時間有機會關照細微的城市角落,而不是忙著生產大建筑。城市就像一間巨大的房間,總要有耐心來收拾利落。否則,自然會偏離“活力”、“關懷”與“人性”。
未| 建筑設計研究所:鄭濤、黎紫翎、張澤群、王天墨、杜藝超、李旭東+騰訊研究院:劉瓊、王鵬、張翼、劉莫閑、李瑞龍、徐一平、陳楚儀
在資源高度集中的垂直都市中,用創新交通系統重構摩天大樓間的立體連接網絡,同時引入植物學與生物學技術,使混凝土森林煥發生機。
作品聚焦兩大核心議題:一是通過動態交通方案提升超高層建筑群的互聯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二是運用有機生長理念,讓巨型建筑像自然生物般呼吸演進。 對摩天大樓的重新審視時時都在發生,標志性?欲望投射?視覺刺激?建筑專業人士一邊參與設計建造摩天大樓,一邊進行著在大城市病之中的批評與自我批評。
《天空城》作品采用了更加積極的態度看待這類耗能的、不那么安全的龐然大物。 作者們探索了如何通過移動交通技術與生物科技重塑高密度城市的生態與生機——“未來城市- 萬物自然” ,這是《天空城》作品指向的終極理想。
社交媒體正在重塑人與城市、自然及空間的關系,并推動資源的重新分配方式。
小紅書產品設計中心
在這一背景下,小紅書的產品設計中心發起了“開源城市計劃”,試圖通過平臺交互數據,讓普通用戶成為城市空間迭代的參與者。這一計劃挑戰了傳統自上而下的城市規劃模式,引入了一種自下而上的新力量。
未來,小紅書設計周將與建筑師展開協作,將線上公眾意見與線下開放資源結合,融入設計師的創造力,以更開放、動態的方式重塑城市空間。
小紅書出現在中國館,提供了建筑之外的諸多驚喜。 小紅書設計周、小紅書體驗設計負責人黎靜波站在一片平面構成的多屏幕展墻前,興奮的說,《開源城市計劃》正式在威尼斯發布。
作為社交媒體的小紅書,以“城市”為關鍵詞走入線下、走進城市、走向每個人具體而真實的生活。這是數據驅動下難得的自知、自信而富于智慧的做法。 當大量的用戶分享他們所熱愛的、所期待的公共空間,便無形中積聚了有價值的“設計依據”。
溯源中國文化中道法自然而造城或棲居的智慧,自古以來聚落民居的形成,就不只是權力施行者者單方面能決定的事。 普通人的普通意愿和訴求,如何為設計規劃注入人文養分?人們正在用他們的記錄,回答著這個問題。
這件作品以反烏托邦視角重新審視城市基礎設施的另類生命力。在象征現代性的立交橋下,流動商販通過改裝車輛自發形成理發、小吃等非正式空間,為城市邊緣群體提供生存機會,也為冰冷的混凝土結構注入人文溫度。
繪造社:李涵、胡妍、張欣桐
作品揭示城市化不僅是自上而下的規劃,更是普通人用創造力自下而上塑造的過程。這些充滿韌性的臨時空間,展現了主流敘事之外的城市活力。
《立交城》既是對這種過渡性城市現象的記錄,也是對即將消逝的草根智慧的致敬,提醒我們真正的城市生命力往往誕生于規劃之外的縫隙之中。 “這個世界問題很多,我覺得很難找到有效的、確定的解決方案?!苯ㄖW出身的繪造社創始人李涵說,它是一個悲觀的人,但他選擇積極觀察。
他們用《立交橋》來記錄和懷念城市中曾經存在但可能被迫消失的角落:立交橋下的宵夜攤檔,城中村里的煙火生活,轟鳴嘈雜的車行路與被擠壓的人行小道,早出晚歸的城市漂泊者…… 繪造社并不介意是否能夠給城市發展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他們認為“發現問題”并讓更多人產生共鳴,也是一種深沉的期待和貢獻。
面對當今氣候危機,從中國自然哲學及其物質實踐中尋求新方法與概念突破,或可開啟別樣視野。裝置作品承襲中國傳統油紙傘制作技藝,以桐油浸染的古老傘紙為主要材質,對其遮陽形態進行當代轉譯。
MAD建筑事務所
通過被動式策略(多孔材質與結構分層)、動態響應(歐普SDL照明系統的光效調節)與多感官協同(斑駁光影、觸覺肌理、晝夜光律)三重維度,模擬自然光照環境,營造晝夜共生的光影空間。
當全球參展者都在用力詮釋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主題時,非常具有參展經驗,常常游走于設計與藝術展覽之間的MAD建筑事務所,選擇了“竹杖芒鞋輕勝馬”的方式。他們在中國館與意大利館共用的花園里,撐起一把油紙傘。
就像僅憑一雙筷子可以夾起萬物,一把油紙傘在手,可行萬里路,也可以在天地之間,隨時停駐。
公眾開放日期:2025年5月10日- 2025年11月23日/展覽地點:Arsenale - Magazzino Delle Cisterne, Castello 2169/F - 30122 Venezia, Italy
容·智慧 策展人語
工業時代是關于理性與效率,那么智能時代就應該是關于人性和自然。中國傳統智慧中,“自然”不僅是主流認知中的符號、材料和技術, 其本質是天人相融的世界觀——人與宇宙為一體,天地萬物寄托著人的情感,相互映照——園林、建筑、城市,都圍繞這個話題展開。
當今中國經歷了40多年超大人口基數的快速城市化進程,在通往智能時代的轉角,中國建筑師群體面臨新的議題:“壓縮現代性”造成了生態、社會與文化身份的不同認知,如何把建筑作為文化、技術作為骨架,將線性的進程轉變為多時空經驗的折疊? “自然”在東方哲學中,是精神性和想象力的延續,亦是象征消弭不同,包容的智慧的隱喻,多元的象征。
《容·智慧》(CO-EXIST)及其每件作品以想象力和傳統東方哲學為索引,折疊不同時代、不同學科、不同技術和方法,回應“一個地方, 一個解決方案”,但更像是一個進程,一個中國建筑師與各界聯手,尋找包容性與可持續性的獨特路徑,創造一個多元、人性化、充滿情感的新時代。(馬巖松)
版式/戈福彪
統籌/徐瑞潭
資料提供/MAD建筑事務所
攝影鳴謝/??Demone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趙曉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