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壘磊
我們從小就學過剝削理論,勞動者付出勞動,被生產資料的擁有者給剝削,而生產經營者的利潤,來自剝削勞動價值后的剩余價值。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要進入一種新模式,把剩余價值還給勞動者——臥槽,這不是web3嗎?馬大師是真正的web3奠基人。
但這里的區別是,web3的分配是由智能合約執行,它一經上鏈確認就不可篡改。但現實中會有中心權力,一旦形成了中心權力,馬大師的理念瞬間崩潰,因為中心權力最后的得益一定會遠大于“彼此尚且有競爭關系”的資本家們。于是最后誰都擠破腦袋去當那個分配者,整體的社會價值產出不升反降,因為大家的努力都不在真實的價值產出上,都浪費在鉆營和表演上了。
讓我們現實一點想一想,首先這個社會最有效率的組織形式,一定不是大一統的指哪兒打哪兒。因為如果是這樣,我們就該延續“所有的企業都是集體企業”,每個人包分配工作——我們已經失敗過了,這樣只會讓效率更低,低到不忍直視,因為根本調動不起來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崗也不可能匹配,最終就是大量人在大量低效的位置上尸位素餐——如果沒有人用自己真金白銀去對結果負責,是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所以才要把決策“外包”給大量的私企。私企是什么?大量自我負責盈虧的節點,去對每一個行為決策的正確性進行試錯,最后通過賽馬機制跑出來一些決策正確的,來熨平大一統的大節點時不時會出現的重大決策錯誤。
現在當老板不比以前,馬大師時代是“物質供不應求”,也就是誰掌握機器等生產資料,只要加大馬力生產,就是穩賺,所以他才覺得那個剩余價值叫“剝削”,他的理論是建立在“只要有生產資料,你就能賺錢”的前提之上的。但他沒有活到當下的這個時代,在當下這個時代里,誰剝削誰,真的說不好——王思聰倒是有很多生產資料,他賺錢了嗎?他的高管們倒確實有“剝削到他的剩余價值”。
組織生產,為社會提供“別人會買單”的價值,這事兒沒有那么簡單,它依賴的不是實際生產,但卻是風險更大,要求更高的“判斷能力”“組織能力”“營銷能力”等綜合素質。如果沒有人組織會怎么樣?人們并不會拿到自己的“全部勞動剩余價值”,而是連基礎的勞動價值都沒了,不信你就看一下當前的實際失業率。即你無法脫離別人的組織和平臺,單獨為這個社會提供貢獻——就算是一個人干活的自由職業者,他也得依賴一個大的平臺才能跟別人進行信息交換,否則他的勞動價值就無法產出給別人。
所以這件事的形態只有兩種,要么就是出現無數的資本家,人們只能依賴資本家的組織,給資本家打工來為社會創造價值——如果成功了,那就必然為資本家帶來剩余價值,在當下這個時代,應該叫“資本家應得的風險價值和綜合能力溢價”;要么就是出現少量的超級平臺,讓個體得以在超級平臺上,無需受到雇傭就能和其他人交換信息,以及為其他人提供價值。
普通人不可能既要又要,既不想被雇傭,又不允許超級平臺或者超級協議的老板成為超級富豪,還不想自己承擔風險去創業——你翻遍全世界的理論,都不可能讓普通人做到這一點。就算是web3,絕大多數收益被絕對透明地強制設定了“還權于民”,也會出現所有人都追捧的超級大協議,那協議的創造者一樣會成為超級富豪。
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被剝削剩余價值”才是正常的,不被老板剝削,就被平臺剝削,被協議剝削;要么替老板打工,要么就替平臺打工,替協議打工——這是無法改變的。有人說想要財務自由,靠打工是沒戲的,是的,財務自由要么是創業,要么是投資,如果你不愿意承擔創業的風險,你就必然要承擔投資的風險,兩杯風險毒藥里,你必須喝一杯,否則一輩子都不可能成為人上人——你說你根本不想成為,那就當我沒說,因為生活方式并沒有對錯。
綜上,普通人最有性價比的成功路徑是什么?主業+副業+投資,即有一份被剝削剩余價值的主業打底;有一個有機會發展成輕創業的副業,沒發展出來也沒事,試下一個,試到跑出來一個為止;再加上持續把錢投資在天花板高,起伏大,但大概率不會死的標的上,讓勞動價值能在一個“長周期”里獲得足夠高的復利倍數。
其他絕大多數的路徑都布滿了萬劫不復的陷阱,就算偶有成功的,也是幸存者偏差,對普通人而言,都不值得選擇。
(完)
我是蔡壘磊,感謝你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