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億年的地質史詩,千年彝族文化的鮮活脈搏,“地質史詩與人文傳奇”的雙重敘事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此匯聚。石林,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場域;
一首傳唱大江南北的《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一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撒尼語口傳敘事長詩《阿詩瑪》,中華文化符號的鮮活載體在此熠熠生輝。石林,成為各族群眾體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典型范式;
在彝族摔跤的激烈角逐中,在圭山徒步的歡聲笑語里,“跟著賽事去旅行”讓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照進現實。石林,成為“賽事流量”轉化為各族群眾相聚相知“文化動能”的鮮活紐帶……
“世界喀斯特的精華,中國阿詩瑪的故鄉”。作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全球首批地質遺產地、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石林風景區是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是云南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更是全國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石林彝族自治縣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融入全縣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不斷拓寬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實踐路徑,著力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在空間布局、文化交融、經濟發展、社會共建、情感認同等多個維度促進民族團結,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石林大地上綻放出絢麗光彩,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譜寫了壯麗篇章。
旅居賦能
增強各民族“三交”情感相親
1978年,石林風景名勝區售出第一張門票。如今的石林縣,已逐步成長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石林縣都面對著“打卡即走”的困境:游客逛完景區不過夜,甚至吃飯都到周邊縣市。
當旅居風尚悄然興起,當旅游逐漸放慢腳步,當體驗生活成為目的,作為中國第六個世界自然遺產地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詩瑪文化發源地的石林縣,也成為世界各地各民族“候鳥”的選擇,他們在石林縣各個村莊、社區、景區享受旅居的愜意,越來越多的人踏上尋找理想棲息地的旅程,石林縣也迎來了從“旅游”向“旅居”迭代升級。
“旅居不僅是一種旅游新業態,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近年來,石林縣以五棵樹村、簡寓民宿、杏林大觀園等為代表的旅居服務商正在各出“奇招”適應著這樣的轉變。
最早感受到這樣變化的是距離石林風景區僅1公里的五棵樹村。
2010年,五棵樹村從石林風景區內整村搬出,從旅游接待變成旅居接待,延續保留火把節、密枝節、阿詩瑪文化節等民俗活動的同時,根據市場變化,重新調整經營策略,推出月租模式,提供餐飲服務,按照游客需求進行升級改造,如今家家戶戶吃上了“旅游飯”。
“我們剛切入‘旅居’,正是制定規則的時候。”五棵樹村黨總支書記普國亮說,2024年以來,村里旅居的游客占比達到60%以上,游客在避暑避寒的同時還可以體驗彝族文化活動,讓游客“引得來”且“玩得好”,而且還能“留得住”。
位于石林縣城區的簡寓民宿也是轉變中的一員。“自2021年開始,我們逐步從酒店經營轉向旅居服務,針對旅居的客人基本都是老年人,我們通過統一托管、數字化管理、適老化改造,提供三餐營養搭配、短途交通車接送、周邊旅游線路推薦、不定期組織集體活動等一套標準化的服務流程,讓他們住得安心、暖心、放心。”石林簡寓民宿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凡琳說,如今,簡寓民宿已有300多套房供客人選擇,月租2600元至3200元,客人租住時間幾個月到半年以上,基本都是“回頭客”。
除了提供貼心的服務,打“特色牌”也是留住旅居客的關鍵。
幾年前,距離石林縣城不遠的杏林大觀園開始從單一的中醫藥文化游覽轉型做康養旅居,園區內中藥圃、溫泉、中醫館等功能區一應俱全,獨具特色的中醫藥文化、溫泉康養、藥膳美食、綠色農副產品等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
“我們日均接待600多名旅居客,客源以河南、山東、重慶、武漢等地的老年人為主。”杏林大觀園辦公室主任胡繼新說,杏林大觀園大力宣傳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憑借“溫泉療愈+文化研學+民俗體驗+藥膳食療+生態農業+醫養康養”六位一體的創新模式,今年作為西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旅居康養示范基地成功入選全國旅居康養基地。
糯黑村繡娘圍坐交流
2024年10月,來自西安的華爺爺住進了簡寓民宿,“這幾年我去過很多地方旅居,石林民風淳樸,空氣好、風景好,民宿還提供一日三餐,組織周邊游、水果采摘等活動。”華爺爺說,旅居讓他的生活有了新的體驗。
選擇在石林住下來的不止有華爺爺。這幾年,來石林的旅游、旅居人數大幅增長,2024年,全縣共接待游客1220萬人次,同比增長37.13%;旅居人員突破9.67萬人次,旅游總花費 170億元,同比增長16.83%。
順勢而為,因勢而起。
石林縣立足生態、文化、資源優勢,聚焦“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以打造“天然氧吧·旅居石林”品牌為目標,創新出臺《石林縣推動旅居產業發展的工作方案》,為旅居企業和游客提供政策優惠和扶持。其中明確,旅居1個月以上的游客,可憑租賃合同辦理80元景區年卡,全年無限次暢游石林風景區、乃古石林、長湖等核心景區;65歲以上老人享受本地公交同等減免優惠;旅居半年以上,可申請納入社區健康管理,享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2025年3月,石林縣成立昆明市首家旅居協會,整合文旅、交通、民政、市監等9個部門資源,制定《旅居石林指南》及行業標準,實現“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服務標準化。4月20日,“天然氧吧·旅居石林”產品暨2025年阿詩瑪文化旅游嘉年華系列活動發布會在昆明南屏步行街廣場舉辦,當天首次推出“五感沉浸式互動體驗區”、發布《旅居石林生活指南》,并面向全球招募“旅居石林氧生計劃”體驗官,以創新形式展現石林“世界自然遺產+文化IP+生態康養”的旅居新魅力。
2025年,石林縣計劃建成10個特色旅居村,打造“天然氧吧·旅居石林”全國品牌,力爭3年內形成千億級旅居產業集群。
始于山水,歸于煙火。石林開始加速打造“天然氧吧·旅居石林”新名片,原本留不住的客人也在悄然改變,旅居生活讓各民族在空間上“融”、經濟社會上“聯”、文化情感上“同”、心理上“親”,實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交往交流交融,結成了牢不可破的共同體。
各族人民心連心
體育賦能
拓展各民族“三交”平臺載體
摔跤場上,紅土飛揚,龍爭虎斗,歡呼響徹四方;斗牛場上,鑼鼓一響,激情四溢,角逐精彩無比;射箭場上,離弦之箭,高低錯落,箭術對決與喀斯特地貌交相輝映……在一場場比賽、一滴滴汗水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歷久彌新。
石林縣素有“摔跤之鄉”“斗牛之鄉”的美譽,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逢節慶日都會舉辦盛大的摔跤比賽。近年來,石林縣以體育賽事為依托,大力促進體育與旅游深度融合,推動“跟著賽事去旅行”落地生根,讓廣大運動員在比賽和訓練中體驗石林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民族文化、歷史遺產、傳統民俗,實現“賽事流量”向“經濟流量”的轉化,打造“天然氧吧·旅居石林”體育旅居新名片。
2025年3月30日,“跟著賽事去旅行 暢享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2025年云南省“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系列活動在石林風景區啟動,當天,“穿梭石林奇境”健步走、“探秘石林奇境”親子定向賽、石林湖槳板競速技巧賽在石林縣景區、街區和商圈同步進行,奏響了2025年云南省體育“賽事三進”系列活動樂章,一場以體育為紐帶、文旅為舞臺、經濟為動能、旅居為吸引力的融合大戲在云嶺大地拉開帷幕。
期間,石林縣推出“吃住游購”全鏈條優惠政策,活動參與者可憑相關消費券享受石林當地17家餐飲企業提供的9折優惠,推出未來也來博物館門票6折、冰雪海洋世界5折、杏林大觀園國藥博覽園免費開放等優惠活動,不斷放大“賽事三進”效應。
來自全國各地的旅居客共享民族文化
“近年來,我們積極爭取舉辦各類精品賽事,不斷擴大石林體育旅居的影響力。”石林縣人民政府教育總督學高秋溪介紹,多年來,石林縣積極承辦第三屆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石林·人參果杯”全國競走大獎賽、云南省籃球爭霸賽、昆明市運動會等各級各類賽事,其中,中國·石林原野射箭公開賽自2016年創辦以來已舉辦6屆,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各族原野射箭運動愛好者參加,已發展成為集體育競技、文化體驗、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體育盛會。
發展體育旅居,不斷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必不可少。近年來,石林縣不斷完善全民健身設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硬件基礎不斷夯實,建成了覆蓋城鄉的15分鐘健身圈,行政村體育健身設施覆蓋率達100%,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6平方米,為旅居者提供了充足的運動空間。
同時,石林積極完善覆蓋城鄉和各族群眾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體系,常年舉辦球類、健步走、舞龍舞獅等各項群眾性體育活動,鼓勵旅游景區景點積極推廣、表演、展示具有各民族文化特色和群眾基礎的體育項目,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旅游表演內容,讓旅居者能輕松參與到全民健身熱潮中,讓旅居生活充滿運動樂趣。
不僅如此,石林縣全力推進標準化訓練基地打造,積極承接全國柔道訓練營及云南省參加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花炮項目、射弩項目集訓等各類訓練營,吸引了大量的運動員和觀眾參與。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進課堂,石林一中、民族小學等7所學校(包括摔跤、柔道、田徑等16個項目)被命名為昆明市傳統體育項目學校,作為全省唯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花炮訓練基地,長期代表省、市參加國家級、省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并屢獲佳績,中華傳統體育在校園不斷綻放光彩。
“跟著賽事去旅行”不僅為體育愛好者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臺,也吸引更多游客來到石林,沉浸式感受“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石林縣也從“運動勝地”升級為“生活目的地”,打造出“旅居石林”的體育樣本。
石林風景區中的文化標識
文化賦能
引領各民族“三交”價值導向
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各族兒女在石林縣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血脈相融,共同書寫了悠久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文化。
漫步石林,每一步都踏著歷史的回響,每一景都躍動著文化的韻律。在這里,時光的印記與心靈的共鳴交織,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火花碰撞……
云南人民鬧革命,圭山打響第一槍。在圭山鎮糯黑村,游客們正在講解員的帶領下,系統了解革命武裝在圭山地區的斗爭歷程,聆聽革命時期各民族群眾如何團結一心、共同抗敵的英勇事跡,深刻體會到各民族在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的共同奮斗與相互依存。
云南云嶺紅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培訓、研學、拓展訓練、紅色旅游等服務工作的公司,公司推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樹立文化自信”線路、尋找“阿詩瑪”石林非遺體驗之旅(該線路已納入云南省非遺體驗10條線路)、“尋找紅色初心,踐行革命精神”紅色旅游線路(“東線”“北線”2條石林紅色教育線路,目前已列入云南省60條紅色旅游線路)等多條旅游線路,為石林縣全域旅游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起一座座“連心橋”。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使旅游的品質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廣泛傳播,通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更加富有魅力。”云南云嶺紅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翠英說。
游客在小箐村參觀
在石林,隨處可見彝族的歷史和文化,這里天天有歌舞,月月有節日。
火把節期間,整個石林縣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之中,火把狂歡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和全縣各族群眾參與,大家手拉手圍繞著火把載歌載舞,不分彼此。阿詩瑪文化旅游節期間,眾多游客參與到“云南民歌大家唱”、阿詩瑪文化展示展演等活動中,深入體驗阿詩瑪文化,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農民豐收節、蘋果文化旅游節、血桃文化旅游節等其他重點文化節慶活動則結合了自然風光、農耕文化與民族文化體驗,游客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品嘗民族特色美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情感融合,也為旅游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此外,圍繞彝族撒尼語口傳敘事長詩《阿詩瑪》、彝族(撒尼)刺繡、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摔跤(彝族摔跤)4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石林縣打造了非遺集市,常態化開展敘事長詩《阿詩瑪》系列傳承傳唱展示展演、石林民族民間傳統細樂、石林民族民間歌舞展演活動、石林非遺館非遺活態傳承展示、彝族(撒尼)刺繡非遺研學等活動,各民族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技藝展示與交流,眾多游客積極參與其中,親身感知民族文化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的演進邏輯,更在文化互鑒交融中促進了文旅消費增長,成為石林旅游的新亮點。
矣美堵村具有特色的建筑
其中,以五棵樹村、矣美堵村、阿著底村等為代表的鄉村旅游重點村,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上,注重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展示,定期舉辦各民族文化交流活動,吸引了周邊的各民族群眾前來參與,促進了鄉村之間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時也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石林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朱丹琪表示,石林縣積極探索“民族團結+”多元融合發展模式,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核心引擎,通過“花樣整活”,帶動各景區景點在內容、產品、消費等多個環節展開全方位合作,催生出了一系列富有創意的文化旅游新業態,讓游客體悟民族文化的魅力與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
因石而名,因旅而興。
在石林縣,游人的腳步在石徑上回響,彝族的阿詩瑪歌聲在巖壁間縈繞,不同語言的笑語在此交織,億年奇峰成為連接五湖四海的紐帶,不同民族的生活在此全方位嵌入,各族人民的心靈在此相遇、相知、相融。在這里,石林不僅是自然的奇觀,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生動實踐。
當夕陽為石林鍍上金輝,人們終于明白:億萬年風雨雕琢的不僅是巖石,更是一個跨越時空的約定——讓每一顆心,都能在這片奇峰之間,找到歸處。
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陳慧君
本版圖片由石林縣民族宗教局提供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