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漸起,夏日氣息漸濃,小龍蝦又迎來了消費旺季,麻辣、蒜蓉、清蒸……各種口味讓人垂涎。南昌市疾控中心(市衛健執法局)發布提醒,龍蝦雖美味,但每年因食用不當引發的腸胃不適、過敏及食物中毒案例頻發,廣大市民需掌握科學食用方法,才能安心享受美味。
選對蝦 把好安全源頭關
小龍蝦并非“越臟越好養”,目前市場上的小龍蝦以人工養殖為主,生長環境可控,重金屬等污染物殘留風險較低,建議優先選擇正規商超、菜場的鮮活蝦。挑選時,可通過觀察活力、檢查外觀、拒絕死蝦三方面辨別:捏一下蝦尾部,能快速蜷曲彈跳的更新鮮,靜止不動、碰觸無反應的別買(可能已瀕死);外殼呈青紅色、有光澤,蝦鰓雪白(掀開頭部外殼可見),腹部絨毛和爪上細毛干凈,說明生長環境較潔凈;蝦死后蛋白質快速分解,會滋生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因此不能吃,哪怕煮熟也不行。
小龍蝦的“藏污納垢”部位主要在蝦鰓、蝦胃(頭部黑色沙包)、蝦線(腸道),處理不凈易殘留泥沙、細菌和重金屬。具體操作上,應剪去頭部前三分之一,挑出黑色沙包,保留蝦黃;去蝦鰓,蝦鰓呈白色簇狀,靠近頭部,直接用剪刀剪掉(此處最易積累污染物);抽蝦線,捏住蝦尾中間的尾翼,輕輕一擰一拉,完整抽出腸道(建議煮前處理,避免煮后散尾),如果蝦線斷裂,可在蝦背中間劃一刀,用牙簽挑出。同時,用牙刷反復刷洗蝦腹、蝦爪縫隙,重點清潔腹部褶皺處。
避免生食、醉蝦等風險吃法
烹飪安全同樣不容忽視。小龍蝦必須徹底煮熟,其可能攜帶肺吸蟲幼蟲、細菌,需至少煮沸10分鐘以上,別信“7分熟更嫩”的說法,半生不熟的蝦肉中,致病體仍具有活性,極可能引發腸胃感染或寄生蟲病。
要避免生食、醉蝦等風險吃法,生腌、酒醉、刺身等做法無法完全殺滅寄生蟲,曾有案例因吃醉蝦感染肺吸蟲病,出現咳嗽、胸痛等癥狀。此外,烹飪時,調料必須要新鮮,蒜、姜、辣椒等配料確保新鮮,避免用久置的老油、反復加熱的湯底,防止亞硝酸鹽堆積。同時,做到現做現吃,小龍蝦蛋白質豐富,常溫放置超過2小時易變質,吃不完及時冷藏(不超過24 小時),再次食用需徹底加熱。
食用有講究 特殊人群需謹慎
市民食用小龍蝦時應控制量,建議每人每次不超過500克(約10只—15只),過量易加重腸胃負擔,還可能因嘌呤攝入過多誘發痛風,尤其不宜搭配啤酒;小龍蝦是高蛋白食物,過敏體質者可能出現皮疹、呼吸困難等癥狀,首次吃先少量嘗試,無反應再放心吃;孕婦、幼兒、消化功能較弱者建議淺嘗輒止,避免辛辣刺激做法;高尿酸、腎病患者控制食用頻率;蝦黃營養豐富但膽固醇較高,蝦頭易富集重金屬,建議少量食用,切勿貪多;如果吃蝦后出現腹痛、腹瀉、嘔吐、全身瘙癢、口舌發麻等癥狀,可能是細菌感染或過敏,要及時補充淡鹽水防止脫水,并盡快就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