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三賢故里”下邽鎮,千畝葡萄藤架在渭北平原上綿延舒展,這里不僅承載著“詩魔”白居易、“書法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權等先賢遺風,更孕育著現代產業振興的蓬勃生機。2024年5月,臨渭區人民法院官道法庭搬遷至此,這支由2名員額法官、2名法官助理、3名書記員組成的隊伍,以“腳下沾泥、心中有光”的姿態,將司法服務深深扎根鄉土,在守護公平正義的道路上書寫著溫暖而堅實的篇章。
扎根鄉土 田間地頭的“移動法庭”
官道法庭法官高曉娟一行人走進田間,對一起相鄰侵權糾紛案件進行實地調查。
“法官,我這葡萄馬上就要采摘了,誰知鄰家澆水把我的葡萄樹淹了,你看這么多果子就這樣糟蹋了,我的損失是不是該賠償!”老張手指果樹無奈地說道。
“我也不是故意的,我澆地哩,把這些水流到你地里我還損失了呢,都是一村一院的,至于把我告到法院不!”對面的老王心中不忿。
高曉娟認真聽取了當事人的訴求和意見,多次組織雙方會面溝通,實地查看葡萄園的具體情況,并聽取周邊村民意見,積極引導雙方換位思考,強調鄰里和睦的重要性,最終經過多輪耐心細致的調解,促使雙方握手言和。
這樣的場景,對官道法庭的干警而言早已是工作常態。
自搬至新址辦公一年多來,官道法庭共受理案件1008件,結案696件。面對堆積如山的案卷,干警們白天奔走調解,夜晚伏案撰寫文書。
法官高曉娟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肖某某訴趙某某等人共有糾紛案件需到房管所、銀行調取相關材料;張某某訴李某某宅基地糾紛案件需到土管部門、村委會了解相關情況,約見雙方明日調解……”這些瑣碎的文字,串起了他們服務群眾的日常軌跡。
為了讓司法更貼近群眾,官道法庭推出“適老型”訴訟服務,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立案、遠程調解等便捷服務;對涉未成年人、婦女案件,主動協調法律援助;把法庭“搬”到田間地頭、農家院落。
“閨女,我眼花,這字咋簽?”年邁的王婆婆坐在輪椅上,看著立案材料犯了難。書記員姚幸立刻蹲下身子,握著老人的手,一筆一畫地教她簽字;遇到行動不便的當事人,法官助理王昊晨便主動帶著立案材料上門。
“以前打官司要去城里,現在法官踩著露水就來了!”村民感慨道,正是對這支“移動法庭”最生動的褒獎。
護航產業 法治賦能“甜蜜事業”
下邽鎮的葡萄產業年產值超億元,官道法庭主動成為這片“甜蜜事業”的守護者。
某葡萄協會與收購商因貨款問題產生糾紛,協會資金鏈瀕臨斷裂。法庭立即開通綠色通道,法官干警連夜梳理證據,組織雙方調解。
“我們理解您資金周轉困難,但誠信經營才是長久之道。”高曉娟的一番話,讓收購商最終同意分期支付貨款。
拿到首筆款項時,協會負責人紅著眼眶說:“這筆錢是我們做生意的‘救命錢’啊!”
為預防糾紛發生,干警們定期深入葡萄園、加工廠開展“法律體檢”,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合同簽訂、知識產權保護等知識,為轄區企業商戶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年來,官道法庭妥善審理涉企案件43件,幫助企業挽回經濟損失超200萬元,為產業發展筑牢法治屏障。
多元共治 編織基層治理“平安網”
“要不是法庭和司法所聯手,這錢怕是要打水漂了!”在一次聯合調解中,成功追回欠款的杜某某拉著調解員的手連聲道謝。
面對錯綜復雜的矛盾糾紛,官道法庭在上級法院的指導下,立足實際,與轄區三鎮司法所、村委會建立了“每周一碰頭,每月一研判”的協作機制,共享矛盾隱患信息,通過“法律明白人”培訓、庭審觀摩等活動,培養基層調解骨干,推動構建多元共治矛盾糾紛化解格局。
“現在村里的大事小情,不用打官司,找調解員就能解決。”村民的話語,折射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顯著成效。2024年官道法庭指導基層調解組織化解糾紛30多起,將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不僅如此,在普法宣傳上,官道法庭也下足了功夫,他們將法治課堂搬進學校,用情景劇、動畫短片等形式為孩子們講述法律知識,在集市上發放宣傳冊,用方言解答群眾疑問……
“法官就是守護公平正義的使者!”參加法庭開放日活動的中學生這樣說。
從田間地頭到企業車間,從校園課堂到社區院落,官道法庭的干警用汗水澆灌法治之花,用堅守守護萬家安寧。他們將繼續扎根三賢故里,踐行司法為民初心,在基層治理的廣闊天地間,繪就更加絢麗的法治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