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過去了,華語樂壇的月亮依然高掛,照亮無數人心中的夜晚。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在泰國清邁猝逝,享年42歲。這位被臺媒稱為溫柔婉約的“軍中情人”,與世長辭,留下無數未竟的歌聲與思念。而那場史無前例的告別式, 超過20萬人涌入臺北市立第一殯儀館,最終她長眠于金寶山的筠園。
鄧麗君9歲開始演出,11歲參加電臺歌唱比賽,以一曲〈訪英臺〉奪冠,14歲錄制唱片。1969年,她為中視連續劇《晶晶》主唱主題曲,迅速風靡全臺。1974年前往日本發展,憑藉〈空港〉獲得新人獎,并于香港舉行多場演唱會。后期她長住泰國。
1981年,她曾在臺灣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勞軍活動,為軍中將士演唱,當時的臺灣社會民間普遍稱她為“軍中情人”。鄧麗君雖有“永遠的情人”之稱,但感情生活始終未有結果。
1979年,在美國留學時,曾與成龍交往,兩人后來和平分手并保持友好關系。1982年,她與一位馬來西亞富商論及婚嫁,最后因故取消。1991年,公開法國男友保羅,并宣布半退休,隔年底推出最后一張專輯。1994年,參加華視慶祝黃埔軍校建校70周年所舉辦的“永遠的黃埔”晚會,為最后一次在臺灣之公開演出,隔年便傳出她于泰國因氣喘病發過世的消息。
1995年5月11日,鄧麗君的遺體由泰國運返臺灣,當時的“新聞局”局長胡志強與演藝圈親友前往接機。5月28日舉行公祭告別式,當日清晨便有大批民眾涌入臺北市立第一殯儀館。有人手持鮮花、相片、磁帶,有人身穿黑衣,更有歌迷從外縣市搭乘夜車北上,只為“親自送她最后一程”。
這場自發性的群眾吊唁活動,至今在華語演藝圈仍是罕見的現象。即便后來有不少藝人逝世,從規模與社會反應來看,仍無人能與之相比。在中國大陸,她的錄音帶成為許多人私下珍藏的聲音。鄧麗君成為少數能在兩岸三地同時引發共鳴的文化符號。當她猝逝的消息傳來,不同地域的人都覺得失去了某種連結。
以下為臺灣《民生報》1995年5月29日的報道:
一抔黃土,無數清淚,縱橫七零年代到九零年代,穿越全球華人世界的歌唱巨星鄧麗君,昨天下午兩點鐘,遺體安厝在臺北縣金山鄉金寶山墓園,從此與天地長眠。
數百各國媒體蜂擁采訪記實,成千幽蘭靈堂吐香,上萬民眾分別在殯儀館與墓園兩地送行,鄧麗君昨天的告別式,備極哀榮。鄧麗君生前受歌迷們的厚愛,身后黨政軍人士、藝人歌手紛往悼念,中國歌壇前無古人。
為了再見心目中的偶像最后一面,昨天凌晨三點起,臺北市民權東路第一殯儀館景行廳外,已有民眾陸續開始排隊。喪禮在清晨七點四十五分首先進行家祭,由鄧麗君的大哥鄧長安主祭,宣讀一篇“祭妹文”,家祭簡單隆重。
隨后舉行追悼會,李登輝特頒“藝苑揚芬”挽額,府方資政郝柏村第一位上香致祭,其后是防務部門負責人蔣仲苓、臺灣省長宋楚瑜。行政部門負責人連戰八點五十五分抵達,他神情肅穆地手持花圈向鄧麗君靈前致哀后離去。
公祭儀式于九點開始,由治喪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宋楚瑜擔任主祭,宋楚瑜以鮮花、素果,與包括聯合報系創辦人王惕吾等治喪委員共同祭拜。司儀何日升在靜肅的氣氛中恭讀祭文,巨星殞落,同感驚悼。
治喪委員公祭后,在鄧麗君最后歌詞遺作“星愿”歌聲中,靈堂開放給各界團體與民眾瞻仰鄧麗君遺容,等候多時的民眾魚貫入內,但由于人數眾多,門外長龍一路蜿蜒到民權東路上,一度引起小騷動。印制的三千本鄧麗君懷念畫冊,一索而空,甚至動粗。
臺北市長陳水扁昨天參加了大殮儀式。大殮的覆旗儀式,昨天包括陸海空三軍,及聯勤總部,均派代表謁靈,由三軍挑選的官兵抬棺,進入靈車,結束鄧麗君告別式。
昨天不少演藝界人士到場送鄧麗君走完最后一程,包括不少鄧麗君早年同期歌手青山、孔蘭薰、金燕、于璇、王彩麗等人,也有后輩歌手王靖雯、周子寒、王中平,也有來自香港的老友何莉莉、黃沾、岑建勛、鐘鎮濤,還有影壇人士陸小芬,廣播人陳凱倫等。
但是,鄧麗君的“親密愛人”保羅.史蒂芬,昨天一天均未露面,于昨晚六點五十五分搭機離臺赴港。鄧麗君是在本月八日因氣喘病猝逝于泰國清邁,對萬千歌迷來說,就像鄧麗君生前所唱:“Goodbye my love我的愛人再見”,別了,小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