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以來,國際舞臺像是突然按下了“暫停鍵”,原本劍拔弩張的“火藥桶”,似乎集體啞火了?
一觸即發的印巴邊境驟然停火,看不到盡頭的俄烏問題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竟主動邀談俄羅斯總統普京。
中美貿易摩擦因“對等關稅”升溫,打得火熱,如今中美也達成共識,就連烽煙四起的中東都傳出微妙信號。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這系列事件恰巧發生在一場特殊空戰之后——那場印巴沖突,被賦予了深遠的軍事技術象征意義。
難道,一場局部空戰的實戰結果,竟意外改變了大國戰略的底線,促成了這場不可思議的全球“平靜時刻”?
印巴沖突、俄烏沖突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的帕哈爾加姆鎮發生針對游客的槍擊事件,造成26人死亡,由于事情發生地點的敏感性,巴方第一時間就進行了回應。
但印度則認定巴方支持的武裝組織策劃了襲擊,即使巴方第一時間進行了否認,但印度仍在沒有證據理由的情況下,向巴發起軍事行動。
從那之后,印巴邊境常出現小規模交火,直到5月7日凌晨,印度以“反恐”為由發起代號“朱砂行動”的空襲,目標為巴基斯坦本土及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3處地點發射導彈。
造成平民傷亡,至此,印巴沖突全面爆發,雙方在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爆發交火,沖突迅速升級為導彈互襲和戰機對抗。
雙方均加強軍事部署,印度展示海上打擊能力,巴方進行地對地導彈試驗,核武器威脅一度引發國際擔憂。
在國際組織及各國領導人的調停下,5月10日,印巴宣布全面停火,雙方均宣稱“勝利”,印度強調反恐成果,巴方則突出軍事反擊成效,形成“一場勝利,各自表述”的局面。
就在10日印巴宣布全面停火后,11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公開表示,想盡快實現全面持久停火。
要知道,就在5月9日俄羅斯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前,澤連斯基還表示不需要為俄羅斯閱兵而暫時停火。
甚至澤連斯基還公然指出,烏克蘭無法保證任何前往莫斯科參加傳統5月9日勝利大閱兵的外國政要的安全。
但如今,澤連斯基又主動提議15號去土耳其跟普京見面,這是沖突爆發后兩國領導人第一次有可能直接面對面。
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巴以沖突
與此同時,美方也主動邀請中國會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通過多渠道表達調整關稅的意愿,中方評估后同意接觸。
5月12日,中美兩國在日內瓦發聯合聲明,宣布在關稅問題上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
美方取消91%的對華加征關稅,并暫停實施24%的“對等關稅”,調整后,部分商品的稅率從120%降至54%。
中方相應取消91%的反制關稅,暫停24%的針對性措施,但基準關稅仍高于美國對其他國家的水平。
雙方同意在2025年5月14日前落實首批降稅措施,并在90天內進一步下調稅率,部分關稅暫停措施為臨時性安排,為后續談判留出空間。
美國前期加征的關稅不僅干擾本國企業和消費者,還沖擊全球供應鏈,導致國際經貿秩序混亂,此次降稅有望減輕外需壓力,提振市場信心。
而就在中美達成共識的同一天,中東的哈馬斯也放軟身段,放了個美國和以色列雙重國籍的人,同日,以色列也表示將在13日前往卡塔爾和哈馬斯就加沙停火進行談判。
結語
五月上中旬這系列事件,確實讓全球幾個熱點地區的緊張氣氛有所緩和,有人將印巴停火比喻成“蝴蝶效應”。
不過,要把這一切簡單歸結為一場局部空戰的“蝴蝶效應”,恐怕過于簡單化了復雜的國際政治現實,每個地區沖突都有它深厚的歷史根源和內在原因。
大國博弈、地緣政治、經濟利益、國內政治,還有日新月異的軍事科技發展,這些因素始終在相互作用,盤根錯節。
全球軍事競爭氣氛濃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加速應用,都在重塑未來的沖突模式。
這次突然的“降溫”,究竟是曇花一現的戰術調整,還是某種更深層次的戰略轉向?現在下定論,為時尚早,世界格局的不確定性,仍是常態。
但無論如何,沖突能暫停,對話能開啟,對于渴望和平與穩定的人們來說,總歸是好事。
至于這份來之不易的平靜能維持多久,終究取決于各方接下來的行動和選擇,以及在日趨激烈的科技與軍事競賽中,能否找到平衡與克制之道。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