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為王時代,誰在透支消費者的信任?
在開始閱讀這篇文章之前,我們首先拋出這個話題,我們也希望大家能夠帶著這個問題在接下來的幾分鐘時間內,去思考當下這個時代,流量與信任之間是否為彼此對立關系。
近日,有關小米前艙蓋爭議的話題已然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有聲音評論稱,這一事件是過度營銷的“皇帝新衣” 也有人表示,這是這家新勢力車企從“技術神話”到“裝飾笑話”的降格。
在《一品汽車》看來,這一事件并非獨立存在,類似主題的事件不僅頻發于汽車行業,更在當下的消費環境中堪稱頻發性事件。諸如網紅直播間銷售造假紅薯粉、某演員賣假酒被曝光一般,其本質是在流量爆炸的消費環境下,商家利用信息不對稱制造“消費幻覺”,進而透支消費者信任度。
當然,我們接下來并不會針對更多的消費環境話題去展開,只因單就汽車產業而言,這般對造車缺乏“敬畏之心”的事件,便已足夠令人觸目驚心。
01
事件聚焦:小米如何陷入風暴中心
Part One
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整個事件的發展,近期,小米SU7(參數丨圖片) Ultra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成為輿論風暴中心。在官方宣傳語中,這款選裝價4.2萬元的部件被稱為“復刻原型車空氣動力學設計”、“高效導流前部氣流并輔助散熱”,卻在用戶實測中現出原形。其鼓風機測試顯示導流效果為零,煙霧無法通過風道,拆解更發現其內部未與散熱結構連通。
面對用戶的質疑,小米雖迅速致歉并提供補償,僅以“信息表達不清晰”輕描淡寫帶過,回避核心問題,其功能性宣傳是否涉嫌虛假?
事實上,小米SU7的營銷策略堪稱教科書級,其不僅對標保時捷、宣稱“紐北最速四門車”,更用52個“最”字堆砌性能神話。然而,碳纖維機蓋的爭議暴露出其技術邏輯的脆弱性,首先便是散熱需求存疑,電動車前艙無內燃機,電池與電機散熱依賴液冷系統,風道設計缺乏必要性;其次,便是空氣動力學效能不足,其量產版風道未形成文丘里效應,離地間隙過高(145mm)導致下壓力微乎其微。
值得一提的是,最主要的還是數據支撐缺失,當下小米仍未公布全尺寸風洞測試報告,僅以“賽道實測”搪塞,足見其技術底氣不足。 這種“既要性能標簽,又要美學溢價”的營銷話術,本質是利用信息不對稱制造“技術幻覺”。正如業內人士所言:“當挖孔機蓋從性能符號淪為裝飾件,其代價不僅是4.2萬元的選裝費,更是用戶對品牌初心的質疑。”
對于整個行業而言,這也是一場營銷狂歡背后的信任危機警示。小米事件絕非孤例。從恒大汽車的“刷單式大定”到高合汽車的“全民營銷”,新勢力車企屢屢將營銷置于產品之上。2024年,小米SU7以“24小時大定88898臺”刷屏,卻因“大定可退”的語義游戲陷入造假爭議。這種“流量至上”的思維,短期雖能收割訂單,長期卻透支品牌信譽。要知道據權威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車投訴量同比激增45%,其中“宣傳與實物不符”占比達32%。
在《一品汽車》看來,流量爆炸的時代,催生諸多新勢力瘋狂崛起,消費者愿意為創新付費,但拒絕為謊言買單。當技術敬畏讓位于流量狂歡,再華麗的PPT也織不出皇帝的新衣。
02
新勢力崛起狂潮下的“敬畏缺失”
Part Two
造車不是一場真人秀,不是車企大佬發兩個人微博大談不容易,公布兩則視頻空談挑戰最速紀錄便能成功。
放眼當下車市,瘋狂擴張與安全隱患成正比例快速增長之勢,新勢力車企們也正陷入“速度與激情”之殤。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市場正經歷爆發式增長,2024年銷量達1286.6萬輛,滲透率突破40%。
然而,狂飆突進背后,安全隱患與質量危機頻發,2025年3月,小米SU7高速碰撞起火致3人死亡,家屬質疑智駕系統缺陷; 2023年小鵬品牌多起底盤磕碰引發電池熱失控,保值率三年腰斬;2018年威馬新車量產前夕連續自燃,退訂率超10%,最終陷入破產邊緣。
種種鮮活的例子擺在你我面前,折射出新勢力的共同困境,那便是為搶占市場窗口期,壓縮測試周期、忽視供應鏈品控、過度依賴代工模式,將用戶變為“小白鼠”。
事實上,新勢力車企的生存邏輯往往圍繞“融資-燒錢-上市”展開。而基于這樣的模式也往往讓這些新面孔陷入虧損常態化、產能交付脫節以及價格戰飲鴆止渴等困局之中。諸如小鵬汽車,近六年累計虧損348億元,2023年毛利率僅有-6.1%;而小米SU7的訂單排期更是長達7個月,足見其工廠產能爬坡滯后。
這種“以虧損換規模”的策略,在資本熱捧時尚可維系,一旦市場轉冷則可能重蹈恒大覆轍,要知道后者曾以“全民營銷”虛增收入5600億元,卻最終落得暴雷退市的局面。
汽車不同于手機,其安全屬性要求企業必須恪守“制造敬畏”的理念。在這方面,我們同樣看到,有諸多品牌的表現頗為亮眼,華為問界M7上市前完成超1000萬公里路試、理想汽車通過“用戶共創”優化產品細節以及比亞迪十年磨一劍,研發投入超400億元成就全球新能源霸主均是其中代表。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部分新勢力將“互聯網思維”異化為“速成方法論”,用PPT創新替代硬核研發,用粉絲經濟掩蓋技術短板,最終在安全與品質的考場上交白卷。
在《一品汽車》看來,造車的路上速度可以贏得掌聲,但只有敬畏才能贏得未來。當車企把用戶第一淪為營銷話術,事故現場的火焰就是最殘酷的打臉。
小米前艙蓋爭議與頻發的新勢力安全事故,為中國汽車行業敲響警鐘。在流量與資本的雙重誘惑下,新勢力必須重新審視“造車初心”。數據顯示,2025年新能源市場增速預計放緩至30%,淘汰賽加速的背景下,唯有將技術深耕置于營銷喧囂之上,以敬畏之心替代投機思維,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實現從“網紅”到“長紅”的蛻變。
流量時代,當潮水退去,誰在裸泳?答案或許早已寫在每一輛車的安全記錄與用戶的信賴口碑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