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中美瑞士談判及聯合聲明時,另一件大事也在同步上演,也就是巴西總統盧拉訪華。與此同時,中國 — 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也在北京召開。這場外交活動背后,藏著遠比表面更重要的戰略布局。
盧拉此次行程安排很有看點:他先是前往俄羅斯參加勝利日閱兵,隨后馬不停蹄趕來中國。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的背景下,中國與拉美國家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尤其是農產品貿易增長明顯。所以,加強金磚國家合作、深化中拉經貿關系,自然是盧拉訪華的重要議題。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巴西官方透露的一個重磅消息:盧拉此行要和中國商討修建一條鐵路。這條鐵路從秘魯的錢凱港出發,直通巴西境內。其實,它就是大家常說的 “兩洋鐵路”。
“兩洋鐵路”,顧名思義,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鐵路線。這個設想最早在 1960 年就被拉美國家提出,但一直停留在紙面。2014 年,中國提出可以助力建設。按照最初規劃,這條鐵路全長約 5000 公里,從巴西里約熱內盧州向西延伸,橫穿南美洲大陸,直達秘魯的卡亞俄港。如果建成,它將成為拉美歷史上第一條貫通大陸的鐵路。
很多人認為,兩洋鐵路的最大價值,是讓中國貨物能繞開巴拿馬運河,擺脫美國可能的封鎖。這個說法沒錯,但這條鐵路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在我看來,一旦兩洋鐵路開工建設,就意味著中國和拉美國家正在聯手,拆解美國的百年霸權,為什么兩洋鐵路的立意能這么高呢?
說到美國對拉美的控制,繞不開 “門羅主義”。100 多年前,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提出一項外交政策,核心就是排除歐洲勢力干預美洲事務,確立美國對整個美洲的絕對控制權。靠著 “門羅主義”,美國把拉美變成了自己的 “后院”,也奠定了區域霸權地位。
這 100 多年里,美國對拉美國家的剝削相當嚴重。以巴西為例,巴西擁有 27 億畝耕地,人均耕地面積是中國的 10 倍左右,氣候條件也非常好,農作物一年能收三次。可即便這樣,巴西 2 億人口里,有 1.25 億人糧食供應不穩定,超過 3000 萬人在挨餓。為什么會這樣?
時間回到 20 世紀 70 年代末,當時美國突然收緊貨幣政策,直接引爆了拉美經濟危機。緊接著,由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現,說可以給拉美國家提供貸款,但條件是必須開放市場。趁這個機會,西方四大糧商大量收購巴西耕地,還牢牢控制住港口和物流網絡。最后,巴西本土糧商只能被迫讓出經營權,而美國資本寧可讓巴西糧食出口,也絕不讓巴西老百姓吃飽飯。
所以,在中美貿易戰期間,中國雖然加大從巴西等國進口農產品,但真正受影響的是美國農民,美國資本的利益并沒有被觸及。要想真正打擊美國資本霸權,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拉美國家的現狀。
美國資本靠什么控制巴西糧食?答案是物流網絡。它們通過控制鐵路、港口,卡住拉美國家的資源運輸命脈,但這恰恰也是突破口。如果中國能幫拉美國家建設自己的鐵路和港口,這些國家運輸糧食等資源就不用再看美國資本的臉色。當拉美國家對本國資源的話語權越來越大,美國的 “門羅主義” 也就失去了根基,所謂的 “后院” 自然就管不住了。
美國靠著 “門羅主義” 建立起百年霸權,那么打破 “門羅主義”,也就相當于撕開了美國霸權體系的一個大口子。盧拉訪華談鐵路,看似是經濟合作,實則是一場重塑國際格局的戰略行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