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美國總統特朗普面對鏡頭說出了一句令臺當局瞬間神經繃緊的話:“中美貿易會談進展順利,我認為這對統一與和平會非常有利。”特朗普的發言讓臺灣島內陷入集體焦慮。“他是否會改變現狀,接受臺灣被吞并?”一位不愿具名的臺灣官員提出了很現實的疑問。這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就在幾天前,美國眾議院剛通過《臺灣國際團結法案》,試圖挑戰聯合國2758號決議。
2024年競選期間,特朗普曾公開要求臺灣將軍費提高至GDP的10%。如今這句“統一與和平”,讓賴清德當局團隊嗅到了“山雨欲來”的危險信號。與此同時,美國在臺協會(AIT)負責人趕緊連夜起草聲明,反復斟酌措辭:“特朗普的發言是針對中美貿易關系,美國對臺政策沒有改變。”這已是過去半年內美國在臺協會第三次就涉臺言論緊急滅火。但島內輿論并未因此平靜,有專家分析特朗普可能將臺灣作為貿易談判籌碼。這場政治震蕩迅速傳導至經濟領域。5月13日開盤,臺股加權指數暴跌3.2%,半導體板塊領跌。臺灣教授吳大任的分析加劇了恐慌。
他指出,臺灣地區去年對大陸出口占比31.7%,其中85%是零組件,經大陸組裝后再銷往美國。中美互降關稅后,臺企原本就脆弱的供應鏈面臨重組壓力。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國對臺32%的“對等關稅”仍未取消,預計將影響臺灣15%-20%的GDP。與此同時,五角大樓的機密報告顯示,解放軍在臺海周邊的軍事演習頻率同比增加40%,076型兩棲攻擊艦已完成三次實戰化演練。蘭德公司的模擬推演結果更令美軍高層憂心:若介入臺海沖突,美軍在第一島鏈的軍事基地可能在72小時內被摧毀40%。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政治壓力與日俱增。特朗普政府對歐盟發動的關稅戰引發盟友反彈,德國總理默茨公開批評美國“將盟友視為提款機”。這種四面樹敵的態勢,讓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戰略騰挪空間越來越小。在這場博弈中,有學者提出了不同視角。中美此次談判只是建立了溝通平臺,真正的挑戰在于90天內能否解決知識產權、投資壁壘等核心問題。并提醒臺灣當局:“不要幻想美國會為臺灣火中取栗,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籌碼。”
而吳大任教授則看到了潛在機遇。他在《中國時報》撰文稱,中美關系的緩和,有可能降低對臺經濟和地緣政治風險,從而成為促進兩岸關系和解的契機。“如果大陸經濟走出困境,對臺灣地區的文攻武嚇自然減少。”他建議臺灣抓住機會,在半導體、農業等領域與大陸深化合作,“臺積電赴美設廠是好事,但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據民調顯示,超過60%的臺灣民眾認為“應該主動尋求與大陸對話”,這一數據較去年同期激增27個百分點。當民進黨當局還在幻想著“倚美謀獨”時,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已經看清:真正的出路,不在太平洋彼岸的承諾里,而在海峽對岸的同胞情誼中。當美國把臺灣當作籌碼時,大陸始終是臺灣同胞最可靠的依靠。
當特朗普在白宮為關稅談判沾沾自喜時,他或許沒有意識到,這場經濟博弈也正在重塑亞太格局。臺灣問題的解決,終將在歷史的必然中找到答案——不是通過交易,不是通過恐嚇,而是通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而那些試圖阻擋這一進程的人,終將被時代的浪潮淹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