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凌晨一點,我坐在辦公室,啃著外賣雞翅,翻著客戶最新的PPT修改意見。
這可是價值上億的合同,我的電腦屏幕也亮得刺眼。
我已年入百萬,可這個加班的瞬間,我突然想起初入職場那會兒,聽到“年入百萬”四個字,眼睛都能冒光。
那時候的我覺得,賺錢多就等于人生贏了。直到真的拿到這個數,我才發現,我是贏了銀行賬戶,卻輸了自己。
你可能不信,我現在最羨慕的不是哪個開法拉利的富二代,而是我們樓下的門衛大爺;
五點半準時下班,晚上看個球賽,周末還帶孫子逛公園。
最重要的,他有笑容,我沒有。
并不是討厭上班
這世界上大多數人都靠上班活著,但有些上班,它并不是讓你過日子,而是慢慢地,把你的日子變沒了。
那種一睜眼就被工作追著跑的日子,大家都懂。
開不完的會、回不完的消息、干不完的活,最嚇人的是,干了半天,連自己是誰都快忘了。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倉鼠輪效應”。
你就像被關在輪子里的小倉鼠,不斷地跑,不是因為你要去哪兒,而是因為你停不下來。
最初是為了生存,后來是為了績效,再后來,是因為你已經不知道除了跑,還有什么能證明你的存在。
這不是一個人的病,而是一代打工人的通病:不是我們擁有工作,而是工作掌控了我們。
有一個做金融的朋友陳瑾(化名),他年薪七十萬,但周末加班成常態;
他媳婦勸他換個輕松點的工作,他愣是回了一句:“我這工作除了我之外沒人能做?!?/p>
你看,工作這件事最厲害的地方,不是剝削你的勞力,而是讓你自己上頭,自愿加班,自我壓榨,還覺得這是對的。
社會給你的定義也變了,從你是誰,慢慢變成“你做什么工作”、“你年薪多少”、“你多久升一次職”。
所以等你哪天真閑下來,反而會慌了,就像網上有句話說的那樣:“現代人不是怕忙,而是怕靜止。”
靜止=焦慮
一開始可能你會以為,是錢不夠,才焦慮的??僧斈闫疵?、換崗、拉項目,搞副業,錢越來越多,但人越來越焦慮。
你會發現,你不是在賺錢,而是在賣命,把時間賣給公司,把注意力賣給老板,把健康賣給了醫院。
最常見的就是很多大廠人,三十歲不到,眼里就沒有光了,每天最開心的事,是組長臨時請假或者項目延期了,每天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躺平。
但躺平不是解決方案,等你真正躺平就會發現,自己除了上班,什么都不會了,那就真的危險了。
所以,你又開始拼命卷,卷工作,卷升職,又搞到很多錢,眼里再次沒光了,開始焦慮,又想躺平,躺平又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會,焦慮加重。
這就是個死循環。
能不能突破這個循環呢?
有人說,工作是修行,但真正的修行,不是逼死自己,而是找到平衡。
某大廠的產品經理周小童(化名),去年裸辭,跑去云南開民宿。
他說自己以前也是996慣犯,每天被指標追著跑,直到有天他在醫院輸液,手機還響個不停,他突然覺得:“我好像不是人,是個活工具。”
現在他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喂貓,曬被子,晚上坐院子里發呆,他說雖然賺得不多,但很久沒焦慮過了。
這不是鼓勵大家都辭職去山里,而是說,每個人都要有一種退出機制,哪怕只是心理上的。
你可以不上班,但你不能不上心,真正強大的人,不是24小時在線的人,而是知道什么時候該停、什么時候該活。
所以,我們再次回到文章主題,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是上班、上班、上班;
這話翻譯一下就是: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不是失業,而是一直讓他很忙,忙到沒空思考、沒空感受、沒空生活。
現代職場把人卡在了生存與尊重之間,你拼命工作,為了工資養命,也為了別人說你牛、你有出息。
可這不是自我實現,而是被社會馴化的工具人。
但并不是不是每一份工作都值得你把命搭進去。也不是所有“卷”都值得你去拼。更不是你賺的錢越多,就代表你越幸福。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做計劃,不是搞項目,而是——及時退出毫無意義的忙碌。
別讓自己的人生,只剩下“上班、上班、上班”。別以為抗得住壓力,就是好事。有時候,能說“我不干了”,才是真正的清醒。
你不是為工作而生,而是為生活而活。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