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楊留勇:從“一枝獨秀”到“滿園芬芳”
畢節日報記者 江子鈺
青山如黛,茶香滿園。
剛剛過去的4月,是畢節春茶采摘高峰期,茶香彌漫山間,也彌漫在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茶葉加工實訓室里。
該學院農業工程系辦公室主任楊留勇,一到實訓室便和學生熱火朝天地忙開了。
“噼里啪啦……”翠綠的茶青剛接觸到滾燙的鍋底,就發出聲響。楊留勇雙手伸入鍋中開始翻炒,此時的鍋溫已超過200攝氏度。
“炒茶的第一步是殺青,去除茶葉中的青草味,此時的鍋溫需要在200攝氏度以上。”楊留勇的一雙手,便是感知鍋溫的“溫度計”。
除了鍋溫,和茶打交道十余年的楊留勇,還能精準把握茶葉的老嫩、翻炒的快慢。
2008年,楊留勇進入貴州大學,成為該校茶學專業學生。
大學期間,楊留勇系統學習了茶葉分類、種植技術、加工工藝以及品鑒方法等專業知識,并于實驗室中,一次次仔細觀察茶葉的形態、色澤,反復琢磨不同工藝對茶葉品質的影響。
而在茶園的實踐,則讓他真切觸摸到茶樹,嗅到泥土與茶葉混合的芬芳,更讓他被茶產業“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潛力吸引,立志投身職業教育,培育技能人才。
2012年,楊留勇回到家鄉,在畢節職業技術學院任教。
該學院茶葉生產與加工技術專業建立之初,沒有加工實訓室、審評室、茶藝室和實訓基地,專業科班出身的老師也僅有楊留勇一人。
這并未讓抱有一腔熱血的楊留勇失去信心:沒有工具,一口電炒鍋就開啟最初的茶葉加工課程;沒有茶葉專業審評室,就把桌子拼在一起當作審評臺;沒有茶葉審評盤,就用A4紙鋪在桌子上代替;沒有正規茶園實訓基地,就帶學生去周邊茶山學習采摘技術……
同時,楊留勇一人還兼授茶葉加工技術、茶葉審評技術、茶藝等專業核心課程。
教學中,楊留勇創新教學方法,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激發學生對茶學的興趣與熱愛。
為破解實訓基地不足的難題,楊留勇推動校內外資源整合,依托省級“雙高”校建設,將茶葉專業納入“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高水平專業群”,形成“課堂+企業+賽場”的立體化培養體系。同時,引入“學徒制”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茶企真實生產環境中掌握全產業鏈技能,讓理論知識在實踐中“落地生根”。
時光飛逝,楊留勇見證了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茶葉生產與加工技術專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發展歷程:
2021年,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高水平專業群”獲批立項建設,茶葉專業成為其中重要專業之一;
2022年,楊留勇團隊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共同申報了畢節市2022年“揭榜掛帥”項目《畢節夏秋茶提質加工及定向品控技術研究與示范》;
如今,該專業建有“貴州省省級公共實訓基地——山地特色農業數字化人才培訓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烏蒙貴茶協同創新中心”,獲批貴州省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申請專利3項、發表論文30余篇、開發實訓項目20個。
教學成績還體現在行業賽事上。在貴州省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上,楊留勇團隊斬獲手工制茶紅茶賽項第一名。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貴州賽區茶藝賽項,他指導的學生在比賽中嶄露頭角,展現了扎實的理論功底與實操能力。
而他也先后榮獲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貴州省技術能手等榮譽。
暮色漸沉,實訓室的鐵鍋仍冒著熱氣。而不遠處的茶山,新芽正破土而出,微風輕拂過茶樹新梢,新芽在陽光雨露中舒展,蓄勢生長。
來源:畢節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