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小米汽車高端車型SU7 Ultra因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宣傳問題陷入輿論漩渦,引發眾多車主不滿,進行無損退訂維權。
事件的導火索源于一則姍姍來遲的致歉聲明。5月7日深夜,小米汽車官方微博突然發布致歉聲明,承認SU7 Ultra車型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存在“宣傳不清晰”問題。原來很多車主花4.2萬元選裝的所謂“碳纖維前艙蓋”實際上只有風道部分是碳纖維材質,主體結構依然是鋁合金。這波自導自演的“文字游戲”瞬間點燃了車主們的怒火,維權群里很快集結了超過300名準車主,紛紛表示要“無損退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8日晚,車主李先生開著剛買一個月的SU7倒車時,剎車突然失靈,車內連續彈出四條故障警告。萬幸當時車速不快,但SOS緊急救援電話打了半小時都沒人接,最后還是靠本地道路救援才脫險。小米公關總經理王某隨后回應稱是“軟件誤識別”,但車主提供的數據卻顯示剎車壓力在關鍵時刻歸零。更令人意外的是,送到交付中心檢測后車輛突然“自愈”,售后則堅稱剎車沒失效。對此,網友紛紛調侃道:“小米汽車學會了薛定諤的剎車,不檢測時沒問題,一檢測就出事。”
此外,4月30日,小米汽車還推送了1.7.0版本更新,在SU7 Ultra上加了個“排位模式圈速考核”的新功能。簡單來說,車機系統更新后鎖住半數馬力,用戶需“刷賽道成績”才能解鎖性能。1500匹的超強馬力一直是小米SU7 Ultra的賣點之一,但如今需要“刷圈”才能實現的做法被車主視作侵犯了選擇權,也削弱了產品價值。隨后,小米汽車方面回應,收到大家的反饋后,已暫停了這次推送。已升級的少量用戶,將會在下個版本更新中解決。小米汽車已開始推進新版本的開發和測試,預計用時4-8周,具體時間以小米官方通知為準。
面對一波波如潮水般洶涌的負面輿論,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個人微博發布動態稱,“過去一個多月,是我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情緒比較低落,取消了一些會議安排和出差計劃,也暫停了一段時間在社交媒體上的互動。”這是自小米SU7事故后,雷軍的首次公開表態,也折射出小米汽車當下所面臨的嚴峻局面。
從輿論場來看,截至5月11日,小米車主退車事件相關信息為10.56萬條。其中,公眾號平臺傳播數量最多,共3.6萬余條,占比為34.06%;其次是微博平臺,占比為31.84%;第三是視頻平臺,占比為30.24%。輿論關注的焦點包括“跨界造車的信任危機” “智能汽車宣傳邊界” “碳纖維工藝可行性” “虛假宣傳認定標準”等”,并對雷軍造車的初心提出批評和質疑。
從“年輕人的第一臺車”到“年輕人的第一次維權”,雷軍和小米是如何走進輿論漩渦的?
近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在各種話題的狂轟濫炸和不斷升級的輿情討論下,網友對于小米的負面印象被一次次強化,輿論場更是充斥著氣憤、焦慮等負面情緒。這一局面的出現,無論是小米還是雷軍,都應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
首先,公關反應雖快卻無誠意,用戶負面情緒不斷累積。小米選擇在5月7日深夜(輿情發酵后48小時內)發布致歉聲明,響應可以說足夠迅速,但在聲明中,將問題簡單歸咎于“信息表達不清晰”,存在規避“法律風險”的僥幸心理,進而招致用戶反感,被認為“敷衍”“無誠意”。這一聲明,不僅未能平息用戶怒火,反而提升了負面輿論的傳播能級。
其次,營銷話術與實際體驗存在較大落差,用戶拒絕為情懷買單。用戶之所以如此憤怒,在于前期宣傳與到手實物的強烈反差。當價格4.2萬元的碳纖維挖孔機蓋無法吹起紙巾,1548匹最大馬力被強行限制到900匹,還需要達成特定賽道成績才能解鎖時,用戶自然會產生一種遭到背叛的憤怒感和無力感,這種情緒最終轉化為對小米和雷軍個人信譽的聲討。面對切身利益,無論是粉絲還是路人,都無法保持冷靜,也無法與雷總“人生最后一次創業”的情懷產生共鳴。
再者,雷軍透支個人信譽為小米強行“挽尊”,絕非企業發展的長遠之計。在小米品牌遭遇信任危機的艱難時刻,作為創始人的雷軍在個人賬號打出“感情牌”,暗示因情緒低落暫停社交媒體互動。這種做法雖能博得粉絲和部分路人的理解和同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小米集團的輿論壓力,但此種不談問題、只聊感情的做法終歸是治標不治本,更易引發“賣慘博同情”的輿論反噬。
在筆者看來,小米當下的輿論困境絕非個例,折射出的是互聯網企業跨界造車面臨的困難與挑戰。這些曾在網上呼風喚雨的“大咖”,如何維護好“流量狂歡”與“工業敬畏”間的平衡,將成為未來破局的關鍵。
互聯網思維與工業制造相融合,不應由“流量”占主導。互聯網企業涉足汽車制造領域,往往自帶巨大流量。這種流量一方面可以轉化為可觀的銷量,但也暗藏著巨大的危機。以小米為例,從智能手機到智能汽車,一以貫之的營銷打法就是將企業品牌與雷軍個人IP強行綁定,這種做法雖然可以通過網紅企業家來提升產品的知名度,以龐大的粉絲基數為小米SU7 Ultra快速打開市場,但是一旦出現質量問題,無論是小米和雷軍,都會在一瞬間被這股龐大的流量“反噬”。當然,互聯網思維的介入,也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在小米汽車致歉信的評論區,一條高贊留言令人深思:“至少他們敢暫停推送、接受改配,這在傳統車企時代難以想象。”確實,互聯網企業的進場,帶來的是與用戶溝通交流的全新思維,這些新變化在悄然間改寫著行業規則,不應因幾次問題對這些科技企業全盤否定。
互聯網企業跨界,請放下“科技顛覆者”的架子。小米汽車產品上市時,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已突破50%,比亞迪、特斯拉等巨頭構筑起技術壁壘,蔚小理等新勢力已完成用戶心智占位。雷軍本人也將這次跨界稱為“人生最后一次創業”,攜300億元高調入場,將曾經在智能手機上屢試不爽的拼性能、拼性價比的辦法用在造車上,無論是速度還是外形,都與世界頂級跑車比肩,各種眼花繚亂的數字更是讓“米粉”心潮澎湃,一次測試、一次更新都能霸占各大社交軟件的熱搜。
但雷軍和小米忽視了汽車制造是一個高度精細的系統化工程,任何一次細微的改動或升級都需要經過反復的理論驗證和安全測試,盲目的更新只會帶來更多的風險。再者,互聯網企業應放下“行業顛覆者”“科技創新者”的架子,將主要精力放在改善用戶體驗、保障駕駛安全上來。畢竟,再多科技的加持、數字的堆疊,都無法達到生命的高度,安全才是汽車最大的“性價比”。
作為一家以科技創新著稱的互聯網企業,小米不應唯“流量論”、唯“技術論”,而應腳踏實地、虛心耐心,守護好用戶信任與技術敬畏,才能從“現象級爆款”蛻變為“可持續巨頭”,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走得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