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學歷內卷”之風席卷各行各業,考博熱潮逐漸從學術圈蔓延至娛樂圈。
2025年5月,演員黃曉明現身上海戲劇學院博士復試名單的消息引爆輿論,其報考的“藝術管理/戲劇策劃”專業學位,以及“同等學力考生”的身份,再次將明星考博的爭議推向高潮。
從林更新、靳東到黃曉明,再到主持人龍洋,明星扎堆攻讀博士學位的現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公平、學術資源分配與贏家通吃的權力博弈。
自2024年教育部增設藝術專業博士學位(簡稱“藝術專博”)以來,這一以實踐成果為導向的學位類型迅速成為明星轉型的“黃金跳板”。
與學術型博士不同,藝術專博的選拔標準更注重行業成就而非學術論文。例如,上海戲劇學院的報考條件明確要求考生需具備“省部級及以上獎項”或“重要藝術實踐成果”。黃曉明憑借八座主流電影節獎杯及《中國合伙人》等代表作,恰好符合這一標準。類似地,林更新以影視作品積累的行業經驗,成功考入上戲表演博士。
這一賽道的“低門檻高回報”特性,吸引了大量明星入場。靳東在中戲攻讀戲劇文化戰略博士,央視主持人龍洋進入中傳播音與藝術學院,均被視為通過學歷提升職業話語權的典型案例。而黃曉明選擇藝術管理方向,則與其近年轉向影視投資的職業軌跡高度契合,被業內解讀為“從臺前到幕后的戰略布局”。
明星考博的爭議,本質是公眾對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焦慮。盡管高校宣稱“一視同仁”,但質疑聲從未平息:
1. 實踐成果的含金量存疑
明星的獎項和作品是否等同于學術能力?例如,翟天臨曾因“不知知網”暴露學術造假,最終被撤銷博士學位,成為反例。黃曉明“一指禪打字”的舊視頻被翻出后,網友調侃其“十年也寫不完論文”。
2. 時間與精力的雙重標準
明星工作繁忙,如何平衡學業?普通博士生需投入數年完成研究,而明星常被懷疑通過“掛名”“代寫”走捷徑。此前,陳好、蔣雯麗因“零論文”被質疑教授職稱水分,進一步加劇公眾不信任。
3. 資源置換的灰色想象
高校借明星提升學科影響力,明星則通過學位強化“專業人設”,這種互利關系被戲稱為“學術與娛樂圈的資源置換”。例如,上戲藝術專博首屆招生即吸納林更新,被指利用其流量吸引生源。
藝術專博的設立初衷是為行業培養應用型人才,但其模糊的考核標準可能成為漏洞:
錄取機制寬松化:藝術專博采用“申請-考核制”,考生僅需提交實踐計劃書和成果,缺乏量化評價體系。黃曉明初試業務課成績89分,雖合格但低于金世佳的94.34分,引發對其學術能力的討論。
過程管理缺失:專業學位博士的畢業要求多為創作而非論文,監管難度更大。畢志飛雖擁有北大藝術學博士頭銜,但其執導的《逐夢演藝圈》口碑崩盤,暴露學位與能力的割裂。
考博本應是追求真知的旅程,而非資源玩家的鍍金游戲。當黃曉明們涌入博士考場時,社會更應追問:高校是否堅守了學術底線?明星是否真正踐行了“學以致用”?唯有讓學歷回歸能力證明的本質,才能避免“翟天臨式”鬧劇重演,讓教育公平的陽光照亮每個求學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