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硬件狂飆突進的今天,如何讓技術回歸真實需求?
目前,行業正陷入兩種極端:一是參數競賽催生的技術神話,二是場景缺失導致的功能冗余。多數企業沉迷于堆砌算力與生態故事,卻鮮有人能將技術用于真實需求。
好在,科技行業向來不缺“開創者”。5月13日,在中國愛樂樂團音樂家們聯袂呈現的《匈牙利舞曲》中,未來智能最新推出的兩款AI會議耳機iFLYBUDS Pro3與iFLYBUDSAir2正式亮相,雷科技受邀參與,一同見證了這次科技與藝術碰撞的盛宴。
在這場科技創新與音樂藝術的跨界合作中,未來智能將交響樂的細膩情感注入硬件調音,讓技術真正服務于聽覺體驗,讓AI耳機真正回歸耳機本質——一副好的AI耳機,首先必須是一副好的耳機。
圖源:未來智能
重構工具的本質意義:耳機也可以成為生產力
在介紹新產品前,我們先簡單說說未來智能目前在耳機市場上達到的成績:
2022年首款iFLYBUDS Pro創下17萬臺銷量,連續三年業績翻倍增長;雙十一線上銷售包攬三大電商平臺藍牙耳機大類目TOP3,線下門店近3000家,出貨總量超20萬;累計用戶突破100萬,覆蓋50余行業、180+國家及地區;AI功能累計調用破千億,月活人數同比增長超2倍。
圖源:未來智能
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場關于回歸工具本質意義的硬核證明。當下全球TWS耳機市場增速放緩,行業陷入“功能通脹”的怪圈,華而不實的技術參數內卷、偽需求功能泛濫,而未來智能的選擇,卻是回歸工具最原始的使命:解決問題。
以旗艦產品iFLYBUDS Pro3為例,其承載著“質與智”的雙重使命。在中國愛樂樂團首席音樂家的反復打磨下,未來智能將交響樂層次分明的聲場表現與職場場景的清晰度需求結合,構建出既能展現音樂動態細節,又可精準還原人聲特征的獨特音質體系。源于對五大基礎能力的系統性突破,深度降噪即便在機場、KTV等高噪環境,仍能精準分離人聲與背景噪音;單次9小時、綜合36小時續航能力,從工業設計到佩戴體驗,每一處細節皆圍繞“全天候生產力工具”的定位展開。
圖源:未來智能
在“智能”這方面,Pro3聚焦辦公場景的垂直進化。相較于前代產品,其AI功能實現了進一步的躍遷:
其中,“主動式助理服務”可以全面洞察會議內容,自動創建會議標題和概覽;“個性化摘要”深度理解行業需求,基于用戶職業自動提煉金融協議、法律條文等專業術語,實現摘要內容個性化定制;而“深度問詢”則支持對單條或多條錄音發起語義關聯分析,定位關鍵節點,支持記錄外的拓展問詢,深度挖掘潛藏價值。
另一款產品iFLYBUDS Air2則以“自在”為核心,重構開放式耳機的場景價值。超輕佩戴和開放式聲學設計讓耳機成為“耳廓的自然延伸”;同時多場景閃錄技術突破網絡限制,突發會議中輕捏耳機即可離線存儲內容。專注“佩戴無感、辦公無憂、生活無界”的三角平衡,成為高頻移動辦公人群的“隱形效率伙伴”。
圖源:未來智能
兩款耳機的售價分別是:
iFLYBUDS Pro3:原價1499元,國補后到手價1274.2 元;
iFLYBUDS Air2:原價1299元,國補后到手價1104.15元。
viaim大腦發布,未來智能從硬件制造商向生態構建者躍遷
除了硬件產品外,未來智能CTO王松發布的viaim大腦,則標志著企業從硬件制造商向生態構建者的躍遷。
這款面向個人商務辦公場景的“AI智能體”,以人體機能隱喻構建技術框架:感知層如同"感官系統",通過專有硬件陣列采集環境信號,噪聲抑制技術確保數據信噪比;智能推理模塊如同"大腦中樞",采用動態知識圖譜與上下文感知NLU引擎解析用戶深層意圖;實時交互能力被具象化為"血管網絡",通過自研的分布式消息總線實現毫秒級數據路由;安全體系如同"皮膚與免疫系統",采用零信任架構貫穿數據處理全生命周期。
圖源:未來智能
“viaim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更是一個能夠主動輔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完成工作的‘智能伙伴’或‘數字同事’。”王松強調其與純軟件方案的本質差異——硬件感知拓展環境理解維度,隱私計算植入工作流保障數據安全。而未來規劃的視覺、觸覺等終端產品延伸,將把“一腦多端”推向“五感協同”的新階段。
viaim大腦的升級發布,標志著未來智能的生態構建從概念走向落地。通過百萬終端采集多模態數據,再以AI優化反哺硬件體驗,這種“雙向促進”模式,或將重塑行業競爭規則。
或許,當硬件真正成為AI感知世界的器官,而非孤立的功能載體,智能設備的邊界將被徹底打破。
讓AI從“技術參數”回歸“立即可用”
在AI硬件領域,“用戶為中心”早已成為陳詞濫調。但多數企業仍沉迷于教育用戶適應技術,而非讓技術適應人。這種錯位,導致大量“酷卻無用”的產品滯銷。iFLYBUDS Pro3與Air2的發布,為美觀而實用產品打開了新的示范。
“真正的AI應該用戶上手就會,隨時可用,立刻起效。”馬嘯的這句話,在兩款耳機中化為可觸摸的體驗。Pro3的“語音嘴替”功能,僅需10秒聲紋采集即可用原聲說中、英、日、韓四國語言,消弭跨文化溝通的機械感;Air2的“閃錄”技術突破網絡限制,突發會議中捏住耳機即可離線存儲,待連接后自動轉寫為結構化紀要;“萬姆助理”從3小時錄音中智能提取關鍵節點,律師取證效率提升60%。
圖源:未來智能
這些場景化創新,源自700萬小時的真實數據反饋。馬嘯透露,用戶留存率70%的背后,是AI持續學習的結果:“耳機知道誰是他的主人,會預判你常聯系的人、常處理的任務,把重復勞動交給機器,讓人專注決策。”——這種“隱形賦能”,讓工具從消費品升級為生產力伙伴。
面對“如何抗衡巨頭”的追問,馬嘯回應:“做C端產品,是由每一個用戶用錢包來投票決定。我們要做的就是回歸基本邏輯。我們只服務需要的人,讓AI立刻有用。
當行業追逐“顛覆式創新”時,未來智能選擇在辦公場景中深挖一公里——把降噪做到KTV可用,把翻譯做到聲紋級自然,把續航做到三天會議不充電。在TWS耳機均價下滑的2024年,未來智能憑借對辦公會議這一垂直場景的深耕,實現客單價超千元仍保持三大電商平臺耳機銷量翻倍增長,證明“解決真問題”比“追逐風口”更具生命力。
據馬嘯透露,未來智能目前用戶留存率70%,復購率達40%,近一成用戶擁有3副以上耳機,超過部分快消品的復購率也再次證明:真正的用戶價值,在于讓技術隱形。當耳機能預判跨國會議的翻譯需求、自動整理碎片化信息、甚至用主人原聲跨越語言屏障,工具便從“被使用的設備”進化為“懂需求的伙伴”。
事實上,無線耳機本質上已成為數字化生存的器官化延伸。當行業集體陷入創新焦慮時,這種扎根真實場景的"漸進式革新",或許才是穿越技術周期的最佳路徑。“走的再遠,也不能走出用戶心里”,在馬嘯看來,這種從“功能交付”到“體驗共生”的轉變,是AI硬件企業走出同質化競爭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