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印巴停火協議生效前30分鐘,印度突然向巴基斯坦空軍基地發射導彈,導致巴方5名王牌飛行員犧牲。而就在三天前,巴基斯坦剛用中國制造的殲-10CE戰機擊落印度3架單價2.4億美元的法國"陣風"戰斗機。
這場看似一邊倒的軍事沖突,卻在停火后演變為一場詭異的"雙贏"宣傳戰——莫迪堅稱印度"震驚巴基斯坦",巴總理謝里夫則宣布"民族勝利"。為何雙方都自稱贏家?這背后不僅是戰場得失的博弈,更是一場關乎政權存續、國際形象與14億人情緒的生死局。
表面上看,印度在沖突中損失慘重:價值72億人民幣的陣風戰機被擊落、S-400防空系統遭CM-400AKG導彈摧毀、布拉莫斯導彈庫被炸,被擊落的無人機更是不計其數,根據第三方平臺公布的數據。印度一共損失6架戰斗機,553架無人機,合計559架飛機。
但莫迪卻在講話中刻意淡化損失,轉而強調5月6日對巴境內"恐怖基礎設施"的打擊,稱這是"反恐新范式"。這種敘事策略,與印度空軍中將AK·巴蒂的模糊回應如出一轍——承認雙方均有損失,卻拒絕透露具體數字。
不過一些專家認為,莫迪的做法其實是對的。
第一步,他將停火包裝為"印度主動暫停報復",暗示軍事優勢仍在;第二步,借"反恐"大旗轉移對戰場失利的關注,塑造"果斷領袖"形象;第三步,徹底無視特朗普宣稱的"美國斡旋功勞",堅持停火是"印巴直接溝通成果"。這種操作直擊印度國內痛點——68%的民眾認為"大國尊嚴不容侵犯"。
更深層的動機來自選票壓力。莫迪的支持率從2024年的68%暴跌至52%,農民抗議、經濟增速放緩等問題持續發酵。通過渲染"巴基斯坦求饒"的敘事,莫迪成功將公眾視線從陣風戰機墜毀、S-400失效等丑聞轉移,印度股市在停火后大漲、32座機場重新開放,這些經濟利好被刻意與"軍事勝利"捆綁宣傳。正如退役將領尚卡爾所言:"寧愿與中國作戰也不愿輸給巴基斯坦",這種畸形的民族主義,正是莫迪賴以生存的政治土壤。
印巴沖突的本質是一場被核威懾框定的表演。雙方都清楚,170枚核彈頭的存在讓全面戰爭成為禁區。因此,莫迪在講話中特別強調"不容忍核訛詐",既是對國內強硬派的安撫,也是對國際社會的風險預警。
印巴這場"雙贏"鬧劇,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在現代戰爭中,宣傳戰的權重已超越實際戰果。莫迪需要14億人相信勝利,正如溺水者需要抓住一根稻草。
不過,現實情況也不能忽略,當股市狂歡散去、機場重新關閉時,如果克什米爾的槍聲再次響起——那時,不知又有多少"陣風"戰機會化作政客演講中的勛章,多少飛行員犧牲會成為推特熱搜里的數字游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