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青年藝術家如何傳承美學基因,又體現對當代社會的回應與思考?5月8日,“江南新青年:2023-2024年度獲獎藝術家聯展”在松江云間會堂美術館“云間第一展廳”(四樓)啟幕,展覽呈現“江南新青年”計劃中六位(組)藝術新銳的創作成果。
本次展覽由上海市松江區文化和旅游局指導,上海之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辦,上海新聞晨報雜志社有限公司承辦,上海市松江區人文松江活動中心協辦。展覽旨在為青年藝術家提供展示平臺,推動江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展覽現場
松江,古稱華亭,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代文人雅士輩出,書畫藝術繁榮,形成了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對中國畫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江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松江見證了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也在藝術創作上展現了無盡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松江區文化和旅游局推出“江南新青年”計劃。
“江南新青年”計劃自2023年底首屆展覽舉辦以來,便成為了云間會堂文化藝術中心的一項重要展覽和舉措。首屆展覽通過提名和評選的方式邀請來自長三角藝術院校的青年藝術家,展示了他們在不同藝術領域的創作成果,并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第二屆展覽繼續拓展了這一平臺,以師生對話的方式進一步邀請更多領域的青年藝術家參與,呈現出更為廣泛的創作表達,促進了江南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對話。
展覽現場
“江南新青年:2023-2024年度獲獎藝術家聯展”匯集了第一屆和第二屆“江南新青年”計劃中的優秀藝術家作品,通過藝術創作延續江南文化的精髓,并展現青年藝術家對當代社會的深刻思考與回應。
展覽中,孫小清的《青嵐夢》系列以青綠為主色調,通過花鳥題材的細膩表達,展現了自然與生命的和諧美。其簡潔的構圖和素雅的色彩營造出一種寧靜、深邃的意境,仿佛將觀者帶入理想國,尋找那份江南詩意的美好。
趙天奇以自然為靈感創作的《季》系列,讓人從紛擾中找到片刻的寧靜與舒適。“在創作《季》系列畫作的歷程中,我于自然的溫柔懷抱里,尋得心靈的慰藉與平衡,”趙天奇說,這份安寧恰恰是他希望作品傳遞給觀眾的情感。
張奕文以更加現代的視角,延續了他對中國畫的探索與創新。他通過巖彩與水墨的結合,呈現出傳統與當代、日常生活所見與個人情感之間的交融。
張磊的《語》系列作品將語言作為藝術創作的核心,抽象的語言意象與自然元素碰撞,傳達出語言的力量與邊界。作品呈現了言語中的矛盾與表達的復雜性。
楊俏霞的《水殿風來》《春水涵章》《月照花林》等通過色彩和光影的變化,呈現出一種夢幻般的自然美。她以春日的自然意象為引子,結合古典詩句和現代情緒,在畫面中勾畫出溫暖而微妙的光影,使觀者感受到江南春日的輕盈與溫柔。
來自二十四風工作室的作品《竹雕茶則/臂擱》通過老竹的雕刻表達了一種與自然深度對話的藝術理念。創作理念中,“竹材自帶特性與個性,或直或曲,”其作品體現出竹子作為自然材料所承載的生命哲學。
這些作品向觀眾展示了他們對江南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個性化表達。他們以各自獨特的創作語言,探討從江南出發、面向未來的藝術探索。
目前,“江南新青年”第三屆已經啟動。主辦方介紹,第三屆將以“留白”為命題,這一命題借鑒自元代黃公望在山水畫中通過“留白”重構意境的藝術實踐。在此,“留白”不僅是一種繪畫語言,更蘊含著深刻的生命哲學。主辦方邀請長三角的青年藝術家們以當代視角重新詮釋這一東方美學基因,探索傳統與未來的關系,推動文化的連接與再生。
原標題:《推動江南文化傳承,看“江南新青年”筆墨繪江南》
題圖來源:主辦方提供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李君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