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遮哈社區芒團村盛產白棉紙,素有“中華傣家造紙第一村”的美譽。日前,開屏新聞記者來到芒團村,傣族手工造紙、制作文創產品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游玩、體驗。
“第一次在歷史課本上看到蔡倫造紙的描述,我才13歲,讀初一。”在廣場旁的白棉紙體驗區,芒團傣族造紙工藝市級傳承人艾葉一邊指導游客體驗制作白棉紙,一邊回憶起往事。初中畢業后,艾葉毅然接過老一輩的衣缽,回到村子做起了手工紙,如今已經快20個年頭。
芒團村是一個以傣族為主、多民族雜居的寨子,這里家家戶戶都是小型造紙作坊。全村179戶中,有60多戶常年投身造紙事業,農閑時節,這個數字更是增加到100多戶。“我們的構皮紙是用大山的饋贈揉出來的。”艾葉指著構樹皮說道:“每年4月中旬到9月,村民們就會上山砍樹剝皮,背回來晾曬保存,為來年造紙備足原料。”
說起造紙工藝,艾葉的神情變得專注而自豪。“一張白棉紙的制作,要經過5個流程、11道工序,整整3天時間。”她邊說邊比劃著,從浸泡構樹皮開始,到蒸煮、搗漿,再到澆紙、曬紙,每一步都不能馬虎。“芒團紙不需要漂白,只要太陽好、溪水清,做出的紙就會更白。”
2006年,傣族手工造紙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芒團是該技藝的兩個傳承點之一。也正是這一年,艾葉選擇回村造紙。“當時,普洱茶產業正興,茶葉外包裝成了白棉紙最大銷路。但我覺得,白棉紙的創新傳承發展絕不僅限于此。”艾葉說。在制作傳統白棉紙的基礎上,艾葉創新采用新鮮花朵或樹葉,根據個人設計的圖案進行擺放或拼接,使得原先千篇一律的白棉紙有了更多可能性。艾葉還嘗試為花草上色,研究如何不讓花草脫水等技術。技藝越來越成熟,往來游客、茶商們都很喜歡這些新式白棉紙,這樣一張紙,最高可賣到數十元。
產品的基調和風格逐步形成,艾葉也創立了自己的品牌。2014年,艾葉成立了傣影手工藝術有限公司,村里的其他造紙戶積極加入,銷售收入按質按件計量分配,全面帶動芒團造紙技藝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白棉紙的產量和產值也大幅提升。
“結合市場需求,我們公司不僅生產傳統白棉紙,還開發出了臺燈、記事本、手提包、花草紙書燈等10大類20多款文創產品,這些產品不僅在周邊地區暢銷,還遠銷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2024年,芒團白棉紙產量突破390萬張,產值超780萬元,帶動120多人就地就業,人均增收3萬余元。”艾葉說。
“要讓白棉紙走進大眾生活,成為日常消費的一部分。”在艾葉看來,紙和人一樣有感情,你對它好,它自然不會虧待你。
開屏新聞記者 羅宗偉 通訊員 黃加江 文 臨滄市委宣傳部供圖
一審 何曉宇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貓恩泊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