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隨著西安碑林博物館的一紙公告,5月12日,期待已久的西安碑林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已具備開放條件,并正式對公眾開放。
據了解,5月16日,2025“國際博物館日”陜西主會場活動暨西安碑林博物館全面開放儀式將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舉行。
而這座等待改擴建18年之久的西安重量級文化地標,也向世人揭開了神秘面紗。
無人機視角下的西安碑林博物館改擴建工地 圖源:西安發布
XI'
AN
等待18年
西安碑林博物館全面升級
作為陜西最早創建的博物館,碑林博物館是一座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石、墓志銘及石刻造像為主的專題性藝術博物館,被譽為“東方文化的寶庫”“世界最大的石刻書庫”“漢唐石刻精品的殿堂”“書法藝術的淵藪”等獨樹一幟的中國文化藝術寶庫。
圖源:西安發布
館內石刻文物屬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公開信息顯示,碑林博物館館藏11000余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組134件、一級文物535件,涉及石刻文物面積超過4000㎡。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安碑林博物館一方面受制于館區面積狹小,不利于更多文物的對外展示,一方面建成較早使博物館建筑本身及服務配套等與近年來新建成博物館差距較大,不利于向游客提供更好的觀覽服務,碑林博物館擴建緊迫性頗高。
早在2007年,為解決碑林藏品多、展室小、保存條件差的問題,國家文物局就批復了西安碑林發展整體規劃。按照規劃,西安碑林博物館占地面積將擴大到100畝,向東到達柏樹林街,向北到達東木頭市街,向西到達安居巷。但由于政策、資金等原因,一直未能實施。
2017年初,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提出實施西安碑林博物館改擴建,同時擬對碑林所在的三學街片區進行同步改造。
只是因為種種原因,項目一直并未落地實施,直至2019年8月,前期征收工作正式啟動。
2024年初時,西安碑林博物館發布的公告表示將縮小博物館對外開放范圍,利用一整年時間進行建設與改造。
根據項目建設信息顯示,改擴建工程總建筑面積7.12萬㎡,其中地上2.02萬㎡,地下5.1萬㎡,工程造價13.12億元。擬在原館基礎上擴建北區、東區、西區,并對現有館區改造,同時對室外道路、管網、景觀、綠化、給排水、暖通、電氣、消防等進行總體改造。
北區擬新建一座地上一層、地下二層的新場館,擬設五大專題展覽區;東、西區新建地上二層建筑,包括文創開發中心、游客服務中心和文化交流培訓中心等。
而展陳面積較原來增加三倍,文物展品增至1400余種,8000余方碑刻將通過墓志碑館、石刻藝術館等展館展出,館藏文物將得到更好保護與展示。
擴建后,新館注重體現碑林博物館與西安文廟、明城墻等文脈的整體性,凸顯碑林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同時,擴建展廳可將館藏國寶級文物“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多寶塔感應碑”等反映絲綢之路文化的文物集中展示,為我國“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文化交流發揮更大的作用。
從北向南俯瞰西安碑林博物館改擴建工地 圖源:西安發布
XI'
AN
展覽上新
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調整后的陳列展覽分布在老館區和北區場館,老館區原有展陳面積8000平方米、北區場館展陳和公共服務面積32000平方米,原老館區展出文物800余件,現新、老館區共展出文物2000余件。
中軸線展室
老館區呈“一軸兩翼”式的空間布局,由西安碑林第一至第七展室和石刻藝術室、石刻藝術館三部分組成,立足西安碑林歷史風貌的保護和傳承,通過優化參觀路線,充實展覽內容、完善輔展信息、增加互動展項等方式,切實提升了碑刻文物的展示效果。
第一展室“寶刻儒光——《開成石經》展”,圍繞《開成石經》本體,以《開成石經》的刻立背景、遷移經過、歷代保護和研究成果為主線,以七朝石經遺存、石經刊刻歷史和儒家經典體系的形成為輔線,全面展現了《開成石經》的歷史意義和文獻價值。
圖源:文物陜西
第二展室“清刻《孟子》專題展”,陳列清刻《孟子》《大學》《中庸》及《賦賈公贈刻孟子詩》《賈漢復補石經孟子詩》等碑刻,通過加裝隔震設施,確保文物安全穩定,運用多媒體設備,引導觀眾了解碑刻細節和碑文內容。
圖源:文物陜西
第三展室,主要陳列漢《倉頡廟碑》,前秦《鄧太尉碑》《廣武將軍碑》,隋《孟顯達碑》,唐《道德寺碑》《李暢碑》《郢州刺史碑》,宋《大觀圣作之碑》《德應侯碑》《折克行神道碑》,元《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京兆知府劉尚神道碑》等歷代碑刻,聚焦碑刻形制的種類、發展演變和時代特色。
第四、五、六展室,主要展出歷代石刻線畫,士人、名家詩文書跡刻石,以及反映社會史、地方史、西安碑林史的史料碑刻,兼顧了展覽的知識性、普及性和趣味性。
圖源:文物陜西
第七展室,陳列“關中本”《淳化閣帖》,該展廳增加了互動展項,配合展廳燈光和展覽設施的改造,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歷代帝王、名臣、書法家及“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跡,觀展體驗大大提升。
東西“兩翼”展廳
位于西“翼”的“石刻藝術室”重點展示漢唐陵墓石刻精品,包括東漢走獸、陜北東漢畫像石、李小孩石棺、李壽石葬具、獻陵石犀、唐石燈、老君像等。本次提升改造,不但對建成于1963年的老建筑進行了預防性保護,還新增文物17件(組),通過現代化的展陳手段,對展覽內容和展覽形式進行了全方位更新。
圖源:文物陜西
位于東“翼”的“石刻藝術館”以“長安佛韻”為主題,通過“眾生祈愿”和“寶相千顏”兩個專題,展示長安地區的造像碑和單體造像,新增北周保定五年范令造佛立像、唐力士像、唐11面觀音像、唐法藏佛座等精品文物。在展廳色調、文物燈光、輔展內容等展陳細節中凸顯長安地區佛教造像的藝術魅力。
圖源:文物陜西
北區場館看點多
北區場館為一座地上一層、地下二層的大型清水混凝土建筑。陳列展覽追求大氣宏闊、莊嚴肅穆的總基調,結合建筑所構造的空間形式,通過互聯網+數字展覽等創新設計方式,加強對館藏文物的活化利用,培育觀眾對博物館優秀傳統文化的敬仰,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
“星耀長安——西安碑林博物館碑刻珍品展”,位于一層東、西展廳,通過26方碑刻珍品和中國碑文化、王羲之書法精神、顏真卿書法精神、柳公權書法精神、唐代佛教文化、碑刻生命之傳續等六組專題,全面展示了西安碑林館藏碑刻珍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彰顯了西安碑林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聚集之地的至高性和唯一性。該展覽中顏真卿書馬璘新廟碑,柳公權書楊承和碑、嚴公貺墓志為首次展出。
圖源:文物陜西
“漢字?書法?碑林——西安碑林文化歷史展”,位于負一層東、西展廳,圍繞館藏600余件(組)石刻、書畫、古籍、檔案等展品,以漢字和書法的發展演變史、碑林的形成史為中心,彰顯西安碑林作為舉世矚目的文化地標在守望歷史、賡續文明中的重要意義。該展覽中,琉璃鴟吻、唐人寫經、金代整拓《集王羲之圣教序》和宋、元、明刻珍貴古籍版本等珍貴文物均是首次與公眾見面。
圖源:文物陜西
“驤騰百世——昭陵六駿專題展”,位于負二層北側展廳,以唐代雕塑最高成就的代表“昭陵六駿”為展示對象,呈現其生命歷程和世情百態,展現了“昭陵六駿”超越時光的文化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圖源:文物陜西
“絲路石語——中古碑志與絲綢之路展”,位于負二層東展廳,以西安碑林珍藏的碑刻墓志為核心展品,讓亙古遺存的碑志傾訴絲綢之路的故事,加深觀眾對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圖源:文物陜西
“貞珉千年——于右任與鴛鴦七志齋藏石展”,位于負二層東展廳,通過200余件(組)文物,講述了于右任先生在豐富碑林藏品體系、支持文物保護事業中的崇高思想,以及鴛鴦七志齋藏石的文化價值。
圖源:文物陜西
編輯:解革
審核:Lyna
監制:號稱嬉皮
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