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承壓、盈利驟降、"聯姻"本田未果,日產汽車迎來"至暗"時刻。2024財年,日產汽車凈虧損達6708億日元,同比由盈轉虧,"動刀"調整已成必然。5月13日,日產官宣"Re:Nissan"復蘇計劃,內部啟動系統性"瘦身"與流程重塑,重新梳理產品開發優先級、壓縮平臺數量、加速產品推新節奏,力求用更快、更精的架構追趕市場變革的速度。
同時,日產汽車還將調整全球市場戰略,聚焦六大重點市場,其中在中國市場"重押"新能源車。對于日產汽車來說,實現"復蘇"不再是簡單的成本賬,而是一場從戰略、產品、組織到思維的全域重構。在"Re:Nissan"三年限期內,日產汽車背水一戰,不容有失。
合并未果啟動自救
據了解,"Re:Nissan"計劃的核心在于恢復日產汽車的盈利能力。日產汽車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伊萬·埃斯皮諾薩直言:"‘Re:Nissan’是一項基于行動的復蘇計劃,清晰地概述了日產需要做的事情,其目標為到2026財年恢復盈利。"
目前,日產汽車正陷入財務困境。財報顯示,2024財年上半年(2024年4—9月),日產汽車營業利潤同比下滑高達90.2%,凈利潤同比下滑93.5%。彼時,有消息稱,即便出售部分三菱汽車股份,日產汽車的現金流也僅能支撐12—14個月,管理層需要盡快找到投資者。
面對業績急轉直下,日產汽車開始謀求與本田"聯姻"。去年12月,日產汽車與本田簽署諒解備忘錄,正式開啟合并談判,擬通過建立一家聯合控股公司,實現兩大日本車企的業務整合。彼時,雙方決定將于今年6月簽署關于業務整合的最終協議,其中包括股份轉讓計劃。2026年8月,本田和日產汽車成立的新控股公司計劃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本田和日產汽車則將隨之退市。
據悉,雙方合并后可實現整體年銷售額超30萬億日元、年營業利潤超3萬億日元的目標。而雙方本次合作的主要目標,是為了應對全球汽車行業的快速變化,進而與特斯拉和中國車企展開競爭。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其實本田和日產汽車均面臨新能源技術發展遲緩、市場萎縮的壓力。如果兩家車企合并,需要加速新能源技術創新,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
然而,本田與日產汽車因未能就交易條款達成共識終止談判,據知情人士透露,在一些談判需求中,本田對日產汽車的要求過高,但日產汽車方面又不想喪失主導權。
合并擱淺,日產汽車艱難前行。財報顯示,2024財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日產汽車凈虧損達6708億日元,2023財年盈利為4266億日元,日產汽車業績由盈轉虧。"面對2024財年的業績挑戰、不斷上升的變動成本以及不確定的環境,日產汽車將力求擺脫單純依靠銷量的盈利方式。"埃斯皮諾薩坦言,日產汽車的新管理層,將采取審慎的方式重新評估自身的目標,并積極尋求一切可能的機會來實施并確保強勁的復蘇。
裁員、關廠極限降本
作為自救的關鍵之一,日產汽車首先將極限降本。
據了解,通過"Re:Nissan"計劃,日產汽車的目標為在2024財年實際成本的基礎上,節省5000億日元的固定和變動成本,其中變動成本削減目標為2500億日元。日產汽車相關人士透露,公司正加速成本效率的提升,同時實施嚴格的治理模式,目前已成立一個專門的跨職能轉型辦公室,由首席技術成本官領導,擁有約300名專家,并被授權進行成本決策。
同時,產品開發的優先級也在重構。據了解,日產汽車將暫停高級車型以及2026財年后的產品活動。上述相關人士表示,日產汽車將進一步縮短車型開發流程,以確保不會出現產品發布延期的情況。此外,日產汽車將重組供應商小組,以確保從更少的供應商處獲得更多的產量。
在固定成本方面,日產汽車的目標為,與2024財年的成本相比,到2026財年的成本將減少2500億日元。按照規劃,日產汽車計劃到2027財年,將整車生產工廠從17家整合至10家。同時,還將精簡動力總成工廠,加快崗位改革、班次調整以及削減資本支出,其中包括取消計劃中的九州磷酸鐵鋰電池工廠。
此外,2024—2027財年,日產計劃在全球范圍裁員2萬人。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此次全球裁員涵蓋制造、銷售、一般及行政管理(SG&A)和研發部門的直接、間接崗位以及合同崗位。除此之外,日產汽車還將在銷售、一般及行政管理(SG&A)方面采取進一步措施,包括擴大共享服務范圍和提升市場營銷效率。
進一步優化開發流程
極限降本的同時,日產汽車在產品研發方面將進一步提速。
目前,汽車行業已進入轉型關鍵期,中國車企更憑借快速的產品迭代速度狂奔。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曾表示:"以前,國內的汽車企業通常是四年更新一代產品,國外可能要六年。但智能電動汽車時代,我認為應該是二年更新一代,因為它是一個電子產品。"
面對汽車產品迭代提速的趨勢,日產汽車也將做出調整。據了解,日產汽車正改進開發流程,以降低工程成本和復雜性并加快開發速度,其目標為將員工的每小時平均成本降低20%。
此外,日產汽車計劃將零部件的復雜度降低70%,并通過整合和優化造車平臺,到2035財年將平臺數量從13個減少到7個。不僅如此,日產汽車還將新車型的開發周期大幅縮短至37個月,并將后續家用車型的開發周期縮短至30個月。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表示:"車企通過不斷迭代提升車型的整體水平,而進入電動化和智能化時代,進一步加快汽車產品的更新速度。"
據了解,日產汽車在新流程下開發的新車型,包括全新日產Skyline、全新全球C級SUV以及全新英菲尼迪緊湊型SUV。
在華聚焦新能源車
據悉,降本增效外,日產汽車還同步啟動"開源"戰略,以強化全球市場布局。未來,日產汽車將聚焦美國、日本、中國、歐洲、中東及墨西哥市場,并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市場實行定制化運營策略。
其中,在美國市場,日產汽車將專注于混合動力汽車等快速增長的細分市場,并通過與日產品牌的協同效應,重振英菲尼迪品牌;在日本市場,日產汽車將擴大車型覆蓋范圍,并鞏固英菲尼迪品牌在本土市場的品牌影響力;針對歐洲市場,日產汽車將專注于B級和C級SUV車型;在中東市場,日產汽車將專注于大型SUV車型等,以增強競爭力;而墨西哥市場,將作為日產汽車重要的出口樞紐,為利潤和增長做出重要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中國市場,日產汽車將"重押"新能源汽車。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442.9萬輛和43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3%和46.2%,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鐘師表示,中國車企憑借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攀升,迅速提升市場占有率,如果跨國車企不做出改變,競爭力將進一步降低。
事實上,在中國市場,日產汽車已開始根據市場變化和消費需求,與自主品牌展開競爭。2025上海車展前夕,東風日產發布純電轎車——N7。據了解,該車型為東風日產在全新"天演"架構下推出的首款純電車型,其中配Pro版車型便提供L2級輔助駕駛和AI零壓云毯座椅等舒適配置;售價14099萬元的頂配Max版車型,則搭載8295P芯片以及端到端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等。
此外,日產汽車也持續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入。據悉,到2026年底,日產汽車在華合資企業東風日產,計劃投入100億元用于新能源研發,同時技術中心人員數量也將增至4000人。日產中國管理委員會主席、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總裁馬智欣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今年日產汽車啟動新的全球戰略,制定全球各區域市場策略,根據市場需求打造產品組合,同時加強與本土伙伴的合作。"在與全球戰略保持高度協同的同時,日產汽車也迅速洞察到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化,將進一步強化研發能力,并投放更多新能源車型,力求年內實現出口的重大突破。"他說。
北京商報記者 劉曉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