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宣布與也門胡塞武裝達成停火協議,稱其“成功捍衛了美國利益”。然而,這一看似倉促的“勝利宣言”背后,是一場耗資超10億美元、險象環生的軍事行動。據《紐約時報》獲取的內部文件顯示,美軍最先進的F-35隱形戰機曾在行動中險些被胡塞防空系統擊落,成為壓垮特朗普耐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場代號“粗獷騎士”(Operation Rough Rider)的軍事行動始于2025年3月,目標是摧毀胡塞武裝的防空能力,迫使其停止襲擊紅海航運。特朗普最初要求“30天內見效”,但戰局迅速失控。
五角大樓報告稱,美軍在首月投下超過1100枚精確制導炸彈,耗資逾10億美元,卻未能取得制空權。更令白宮震驚的是,胡塞武裝利用俄制防空系統,多次威脅美軍戰機——4月28日,一架F-35在也門上空執行任務時,因規避導彈緊急拋灑熱焰彈,險些墜毀。
“胡塞的防空能力遠超預期,”一名匿名美軍軍官透露,“他們的雷達系統甚至能捕捉到F-35的部分信號。”與此同時,兩架價值6700萬美元的F/A-18“超級大黃蜂”戰機從航母甲板墜海,飛行員重傷,進一步加劇了白宮對人員傷亡的擔憂。
特朗普對長期軍事泥潭的厭惡,在這場行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據多名政府官員透露,當國防部長赫格塞斯提出“延長8-10個月”以徹底擊潰胡塞武裝時,特朗普直接否決:“我們不是在幫沙特建迪士尼樂園!”
成本與收益的失衡成為關鍵矛盾。五角大樓內部評估顯示,胡塞武裝在首輪空襲后迅速將武器庫轉入地下,并利用伊朗提供的導彈部件重建生產線。盡管美軍宣稱“擊斃12名高級指揮官”,但胡塞仍持續向以色列發射彈道導彈,甚至一度逼近特拉維夫本-古里安國際機場。更諷刺的是,白宮引以為傲的“戰果”中,包含一次誤炸移民收容所的行動,導致數十名平民死亡,引發國際譴責。
“每一枚導彈都在燒錢,而胡塞的抵抗越來越強,”一名前國家安全顧問匿名表示,“特朗普意識到,這不過是另一場‘阿富汗陷阱’。”
戰事僵局中,阿曼的隱秘外交成為轉機。據阿拉伯官員透露,阿曼向美國傳遞了胡塞的停火條件:美軍停止空襲,胡塞則承諾“不攻擊美國船只”——但對支持以色列的貨輪仍保留開火權。這一漏洞百出的協議,卻被特朗普包裝為“偉大的交易”。
5月5日,白宮突然下令暫停所有進攻行動。次日,特朗普在記者會上罕見稱贊胡塞武裝:“他們挨了最狠的打,卻展現了驚人的韌性……我們尊重他們的承諾。”
然而,話音剛落,胡塞便向以色列發射導彈,迫使特拉維夫拉響防空警報。
這場虎頭蛇尾的軍事行動,暴露出美國中東政策的深層矛盾。一方面,軍方鷹派主張“以武力重塑秩序”,中央司令部司令邁克爾·庫里拉曾提議效仿以色列對真主黨的“斬首戰術”;另一方面,特朗普的核心幕僚——從副總統萬斯到新任參聯會主席丹·凱恩——均擔憂“過度投入中東將削弱亞太威懾力”。
而胡塞武裝則借機大搞宣傳戰,在社交媒體刷屏“也門擊敗美國”的標簽。沙特與阿聯酋等盟友對停火協議深感失望,私下批評美國“缺乏戰略定力”。
“特朗普以為能用炸彈逼胡塞低頭,結果反而給了他們全球矚目的舞臺,”中東問題專家伊斯梅爾·納爾分析稱,“這場‘勝利’唯一確定的,是美國在中東的威信進一步流失。”
對于謀求連任的特朗普而言,這場行動的政治賬顯然高于軍事賬。通過“體面退場”,他避免了更多美軍傷亡和軍費丑聞,卻將“胡塞威脅”的難題拋給繼任者。然而,F-35戰機的驚魂一刻,已然成為美國軍事神話的裂痕——當隱形戰機不再“不可見”,全球戰略平衡或將迎來新的變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