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九江5月13日電 (熊錦陽)修水貢硯,又稱修水赭硯,因石質以赭色為主而得名。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曾以此硯作禮品,廣贈于蘇東坡等友人;清道光年間,道光之師萬承風以此硯敬獻皇上,道光帝愛不釋手,列為清宮貢品,故又稱“貢硯”。2021年,“修水貢硯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選料、整形、設計、打胚、造型……貢硯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均由手工制作,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一方精品硯臺,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打磨。”在修水貢硯制作的發祥地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修水貢硯制作技藝”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令緊握刻刀,正在雕刻一塊貢硯初胚。
圖為王令。 熊錦陽 攝
“我18歲就開始學習制作貢硯,一轉眼已經34年了。通過拜師,跟班學藝,老前輩們為我展示了修水貢硯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韻味。”王令介紹,修水貢硯是“江南四大名硯”之一,硯材以赭色為主,翠綠為鑲嵌,兼分五色。有金星、金暈、雞血藤、魚子紋、水波紋等名貴石品,深受古今文人墨客的青睞。
貢硯的制作過程十分復雜和繁瑣。“單雕刻這一道工序,就需要花費大量功夫。雕刻前先要仔細研究硯材的花紋,設計好大致樣式后再下刀修整。”王令說,花紋走勢并不固定,雕刻途中需根據脈絡不斷調整,以求最大美感。“初胚制作完成后,還需精雕,這一過程我會反復三次。如果雕刻失誤,就要重新設計樣式,有時甚至得放棄整方硯,百日之工頃刻間付之東流。”
王令正在雕刻。 熊錦陽 攝
一方精硯,除了造型美觀,實用性也十分重要;一塊好墨,搭配上乘硯臺,才能研磨出細膩均勻的墨色。“好的貢硯發墨速而不粗,儲水久而不涸,觸筆細而不滑,研出的墨汁如油,書寫順暢,留下的字跡書畫不但墨色輕重有度,更能長久保存。”
“我現在雕刻是使用傳統手制,不使用牙刀等現代工具。在我看來,硯臺造型講究生動,深淺浮雕線條行云流水,現代機械雖然效率更高,但是略為生硬。現在也有許多機械量產的硯臺,粗看精美,細看卻少了一份靈韻。”王令說。
貢硯的雕刻手法極多,包括平面雕、浮雕、鏤空雕、自然雕等,構圖強調意境,神形兼備,既有端硯細膩精巧的風格,也有北派豪放的氣度。在傳統貢硯制作中,“龍鳳呈祥”“雙福伴壽”是最常見的題材,現代貢硯則融入了更多時代特色,雕刻風格更加創新多變。“我會把一些紅色故事以及我國舉辦的重大賽事等作為創作題材,讓貢硯更好地傳承發揚下去。”
受中華文化影響,日本、韓國等國家對精品貢硯的需求很大,一些人甚至將其作為收藏品。“一方精致的貢硯可以賣到數萬元甚至幾十萬元。有些游客來我這參觀,看到有制好的貢硯,就會開價購買。”王令稱。
在與貢硯相伴的34年中,王令不斷追求,力圖展現貢硯之韻。“我將貢硯的制作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就是會雕刻;第二層則是會設計;最后一層則是精通詩詞字畫,讓硯臺更具文化底蘊。目前我還在向最后一層努力,還有很長的學習之路。”正是這種追求極致的態度,讓他在貢硯制作領域深耕至今,屢出精品。
圖為王令作品“巧奪天工九龍硯”,硯長4.86米,寬2.5米,高1.5米,重13噸。 熊錦陽 攝
2015年,王令制作的《慶祝奧運》硯榮獲2015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2018年,王令的《福如東海》硯獲江西省首屆文化創意大賽文化創意設計優秀獎;2019年,他帶領團隊制作出的“巧奪天工九龍硯”,更是有“硯王”的美譽。
“我現在帶了十多位徒弟,他們對修水貢硯的制作十分感興趣,我會手把手地教他們,把我幾十年的經驗傳授給他們。”王令希望,硯臺這一文化瑰寶在新時代能夠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