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半個多世紀(jì)前的中國,每天睜開眼的第一件事不是琢磨吃什么,而是發(fā)愁怎么活下去。那時候的廚房沒有冰箱里的山珍海味,也沒有外賣軟件的“一鍵下單”,有的只是灶臺邊堆成小山的紅薯和缸里腌得發(fā)黑的咸菜。今天咱們就扒開歷史的鍋沿兒,看看老一輩人是怎么用“窮講究”填飽肚子的。
主食:粗糧堆成山,吃飯全靠“窮講究”
北方的清晨,家家戶戶的煙囪飄出的不是面包香,而是玉米面糊糊的焦糊味。北京的王大爺回憶,那時候糧店里七成都是粗糧,蒸出來的窩窩頭硬得能在桌上敲出坑,咽下去喉嚨像被砂紙刮過似的。主婦們?yōu)榱俗尨旨Z不那么難以下咽,想出了各種“魔法”:玉米面摻麩皮蒸“金銀卷”,高粱米煮成稠粥就著咸蘿卜條,呼嚕呼嚕能喝兩大碗。更絕的是山東的煎餅,用玉米面糊攤得薄如紙,卷上大蔥抹點大醬,咬一口嘎嘣脆,能把孩子們的饞蟲都勾出來。
南方雖說產(chǎn)米,可糙米居多,蒸出來的飯又硬又澀。主婦們炒菜舍不得放油,就用稻草灰擦鍋,美其名曰“省油”。西南地區(qū)的辣椒成了下飯神器,一碟油辣子能就著吃兩碗飯,辣得直冒汗,也算給寡淡的日子添了點滋味。
副食:老三樣吃到怕,肉星兒全靠“蹭”
副食就指著土豆、蘿卜、大白菜過日子。上海的李阿姨記得,炒白菜舍不得放油,就用肥肉在鍋底抹一圈,熗鍋時飄點油星兒就算“開葷”。拎著肉票去肉鋪,割半兩肥豬肉煉油,油渣留著炒菜,油湯拌米飯,能香三天。更絕的是“借味”:煮面條時扔塊骨頭進去,撈出來還能燉蘿卜;蒸米飯時滴兩滴醬油,撒把蔥花,就是香噴噴的“醬油飯”。
孩子們最盼著鄰居燉肉,蹲在門口聞味兒,比自己吃肉還解饞。那時候的雞蛋可是“硬通貨”,生病了才能吃上一個。山西的刀削面,面條勁道,可臊子只有西紅柿雞蛋,想吃肉?得攢半年的肉票!
挨餓歲月:野菜樹皮填肚子,啥能吃就吃啥
三年困難時期,糧食不夠吃,野菜成了救命糧。河南的張奶奶說,春天捋榆錢,夏天挖馬齒莧,秋天撿紅薯葉,冬天連樹皮都刮下來煮著吃。有些地方把玉米芯磨成粉,摻在面里蒸饃,吃下去肚子脹得難受,可總比餓著強。
為了填飽肚子,啥招都使出來了。有人把麩皮炒熟當(dāng)零食,咯嘣咯嘣嚼得香;有人用醬油兌水,撒把鹽花兒當(dāng)湯喝。老輩人常說:“那時候能喝上碗稠粥,簡直像過年一樣!”
糧食配給:限量版的“饑餓游戲”
那時候買糧得憑票,糧票還分全國糧票和地方糧票,出了省可就不好使了。城里人每月26斤糧食,還得搭配不少雜糧,大米白面只有百分之七八十。農(nóng)村更苦,青黃不接時挖野菜、剝樹皮,孩子餓得直啃手指頭。
回銷糧是那個年代的特殊產(chǎn)物。農(nóng)民交完公糧后,糧食不夠吃,國家再按原收購價返銷一部分。可即便這樣,困難戶也就幾十斤,根本不夠吃。鄰居黃兄一家五口,辛辛苦苦干一年,口糧加上回銷糧、救濟糧還是不夠,只能東借西湊。
紅薯:那個年代的“救命糧”
紅薯在六七十年代可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它既能當(dāng)主食,又能當(dāng)副食,還能釀酒、做粉條。紅薯葉能做菜,藤蔓能喂豬,全身都是寶。江山市的農(nóng)民為了活命,上山開荒種紅薯,每年能收幾千斤。紅薯的嫩葉可做菜、營養(yǎng)豐富,藤蔓可作飼料,長在地下的塊莖就是紅薯,在缺糧少食的時代,就成為人們的主食。
從科學(xué)角度看,紅薯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和鉀元素,能促進腸道蠕動,提高免疫力。不過,紅薯吃多了容易燒心、肚脹,可在那個年代,誰還顧得上這些呢?
城鄉(xiāng)差異:工人比農(nóng)民多口“油水”
城里人雖然也過得緊巴巴,但好歹有糧票保障,廠里食堂偶爾還能吃上白饅頭。農(nóng)村就慘了,農(nóng)民們自家飼養(yǎng)的家禽家畜,主要是為了換取生活必需品,很少殺來吃肉。平時只能靠動物油脂和雞蛋補充營養(yǎng),一個雞蛋可能就是孩子們眼中的美味佳肴。
三年自然災(zāi)害期間,農(nóng)村餓死人的情況屢見不鮮。而城里人雖然也吃不飽,但好歹有國家兜底,不至于餓死。這種城鄉(xiāng)差距,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尤為明顯。
特殊時期的“年夜飯”
過年是孩子們最盼的日子,因為能吃上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北方的餃子得全家攢半年的白面票,包的時候得小心翼翼,生怕露了餡兒。南方的年糕用糙米做,口感粗糙,但蘸上糖稀,孩子們能吃得舔手指。
那時候的年夜飯桌上,肉是絕對的主角,可也就是那么一小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平時舍不得吃的食物,心里甭提多高興了。這頓飯,吃的不是味道,是希望。
從填肚子到吃健康:飲食變遷見證時代進步
如今,超市里米面糧油堆成山,餐桌上雞鴨魚肉不稀奇。可老輩人看見剩飯剩菜總心疼:“現(xiàn)在的孩子哪知道,當(dāng)年能痛痛快快吃頓飽飯,簡直像過年一樣!”
從粗糧為主到細糧、粗糧搭配,從蔬菜種類單一到四季新鮮蔬菜不斷,從肉類稀缺到各種肉類隨意選擇,我們的飲食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不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國家發(fā)展的見證。
六七十年代的飲食,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也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它讓我們明白,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每一粒米、每一口飯。下次吃飯時,不妨想想老一輩人是怎么用“窮講究”填飽肚子的,或許你會對眼前的食物多一份敬畏和感恩。
你知道嗎?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一頓飯的花費,可能相當(dāng)于那個年代一個家庭一個月的口糧錢。你身邊有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長輩?他們又有哪些關(guān)于“吃”的故事呢?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讓我們一起聽聽歷史的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