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二十二屆上海教育博覽會(以下簡稱“教博會”)將于5月16日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本屆教博會由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主辦,以“‘育’見ai,智啟未來”為主題,將繼續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中,5月16日—18日為線下展,同期線上開展至6月底。從5月9日起,觀眾可通過“上海教育博覽會”小程序,進行“預約參觀”。
重點展示ai賦能教育的實踐成果
本屆教博會有近一百三十家教育單位在現場集中展示。展區分為市級展區、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展區、ai+教育特色主題展區、高等教育展區、區域教育展區、職業教育展區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共同體展區。
其中,市級展館首次由長三角三省一市聯合展示,通過政策引領、規劃建設,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展示四地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教學模式和科研范式變革,構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生態和新格局。
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展區邀請蘇浙皖三省ai教育有顯著成果的高校、中小學聯合展示。深入推進長三角教育一體化,重點圍繞人工智能時代,長三角地區的教育生態變革、技術創新、拔尖人才培養及跨區域協調發展上取得的新突破和新成果。
發布會現場
ai+教育特色主題展區重點展示本市中小學、幼兒園的“人工智能+教育”校園優質案例以及師生關于ai技術與教育融合的創新案例。如,上海市盧灣高級中學構建了科學與人文相融的現代課程體系,并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國家課程深度融合,創設“數智學谷”學習生態,以“創造性學習+創業式實踐”為動能,依托“大社區+小部落”,培養學生ai時代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協作能力;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高科實驗小學依托智慧教育生態,以數智技術賦能創新教育,以學為基、以創為核,使學生在學智能、用智能的過程中,創造性解決真實問題,實現從知識傳授向素養培育到生態構建的轉型變革。
高等教育展區聚焦高校運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重塑科研范式,促進高等教育高水平發展,為建成教育強國提供有力支撐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及實踐成果。例如,復旦大學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新浪潮,以“科學智能”和“ai賦能教育”為雙引擎,推進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的智能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致力于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高地;上海交通大學聚焦建設目標,落實十大重點建設任務,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在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有力推動了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變革,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和教育教學水平。
區域教育展區則展示上海16區以人工智能為引領,構建以人為本的創新教育生態,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和樣態重塑,全面提升師生數字素養與技能,用ai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新業態和新模式。其中,浦東教育立足“生態共建、全域普及”理念,率先推進“三層聯動”人工智能教育生態體系,區域層面整合課程資源、數字工具與教學空間,開發覆蓋中小學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配備ai教學終端設備,實現課程100%進課堂。長寧則構建了一個數據協同、技術協同、應用協同,具有鮮明“數字長寧”特色的智慧教育生態圈。
職業教育展區展示了以人工智能推進職業教育優質發展,以“新標準”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以及職業院校在專業課程建設、工匠精神培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成效。例如,上海南湖職業技術學院深度接入deepseek等大模型智能體,讓智能化交互功能實現質的飛躍,覆蓋教育教學與師生服務環節,為校園裝上“智慧大腦”。
人工智能教育共同體展區則展示以人工智能為支撐,積極運用技術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促進教育公平,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勢互補,共同培養人工智能時代行業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
預約方法
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主題展區獨具特色
今年的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主題展區共有6個參展單位。分別為江蘇省的西交利物浦大學、徐州市云苑路小學,浙江省的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杭州市錢學森學校,安徽省的安徽大學和合肥七中。他們的積極參與生動詮釋了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的發展成果,展現了長三角地區以人工智能為引領,全力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新實踐,以及加速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新探索。
西交利物浦大學借助“西浦君謀ai平臺”的應用與開發,將向觀眾詳細介紹學校在教育ai領域的深化戰略,分享實現教育全場景深度智能化的寶貴經驗,并展示“人機協同”這一創新教學實踐的新模式,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助教系統,顯著提升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并滿足他們對個性化學習路徑的需求。全面應用的aigc工具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跨校區的協作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多校區管理能力得到增強。
徐州市云苑路小學構建“學習發生在兒童足跡所至”育人體系,創新打造“云苑五娃”多維評價系統,將德馨、智慧、躍動、悅美、科創五大成長維度與校園節日課程、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依托“云娃成長指數”綜合評價系統,開創“全息畫像+精準培育”智慧教育新模式,全方位記錄學生成長軌跡,實現個性化培育。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主要呈現學校通過“ai+教育”深度融合,構建智慧黨建與思政平臺、ai輔導員、數字孿生校園、ai+教學創新和實踐創新等多項舉措,涵蓋“ai+黨建”“ai+教學”“ai+思政”等育人生態,實現了教育模式從“標準化”向“個性化”、管理方式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育人場域從“物理空間”向“虛實共生”的三大轉型。構建“數字賦能靶向育人”新范式,開創“專業思政文化共生”新生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及加快ai+教育轉型,為全國高校數字化轉型提供“杭電方案”。
杭州市錢學森學校帶來了學校自主研發的“愛心小叮當”系統,該系統集成了數據采集、分析及預警功能,從技術賦能的角度出發,致力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展現學校在相關領域的嶄新探索與顯著成果。
安徽大學展示了多個以服務產業發展為目標的‘ai+材料’和‘ai+醫學’特色應用場景。同時通過現場互動體驗,分享學校“ai+學科”轉型的成功案例與積極探索。
合肥市第七中學作為教育部指定的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則帶來了“科創空間”“數字地球地理實驗室”“數字化課堂”等多個項目,展示了學校融合創客教育理念,探索“ai+教育”的創新做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院士專家參與交流分享
本屆教博會將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陳霖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張兆國、上海師范大學校長袁雯等業內專家以及教育、產業、科普等領域大咖以最前沿的視角,聚焦“教育邊界重塑與產教融合”“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范式的探索”“ai+教育應用場景與融合”“科學教育與培養學生全球競爭力”四個話題,開展交流分享會。
與以往的交流分享不同,本次分享以政策研究—理論研討—解決方案—實踐論證—宣傳推廣的完整鏈條,在高端對話中?呈現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的“ai+教育”應用閉環與未來愿景,并將分享案例成果予以轉化傳播,與全國教育從業者共解“ai+教育”命題。
“ai+教育共享空間站”活動以“ai驅動變革,產教融合破界”為主題,通過報告、分享與案例剖析,圍繞ai+教育的國家戰略、產教融合的教育生態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內容,開展跨界對話與廣泛交流。在多視角審視、多維度探討中,分享ai技術與教育場景的深度融合,剖析“ai+教育”瓶頸,探討“ai+教育”倫理問題,解析“ai+教育”的實踐路徑。另三場分享會,則分別聚焦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踐與探究、“ai+教育”新態勢、科學教育和國際化實踐等話題,通過主旨報告、對話訪談等形式交流“ai+教育”背景下的實踐與經驗,探討“ai+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態勢,激發教師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的意識、能力和責任。
展會期間,還將在中央大廳的舞臺區與講座廳舉行ai時代的文學寫作與文學教育、ai視角下的二次元紙片木偶動畫、第十七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上海地區啟動會、《人工智能視覺應用》模擬課堂等主題活動,以及10場校園文化演出和51項職業體驗活動。值得一提的是,本屆教博會也是2025年上海市學生職業體驗日活動開展內容之一。
線上展推出“ai教育,局長說”
本屆教博會線上展將于5月16日開幕,持續至6月底,觀眾可通過搜索“上海教育博覽會”小程序瀏覽展會精彩內容。
“ai教育,局長說”是本屆教博會的創新做法。從5月19日起,將以短視頻的形式陸續走進上海16個區,通過實地探訪并分享特色場景,揭秘各區如何以人工智能為引領,高質量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感受人工智能進入校園后所帶來的教育生態變革,以及人才培養的新模式與新思路。屆時,每天19點,誠邀大家走進上海教育博覽會的“云訪談”,一起感受人工智能時代的上海教育。此外,本屆教博會還接入了deepseek智能對話體驗功能,觀眾可在線上平臺體驗更多特色的導覽服務。
今年,“上海教育影響力電子地圖”將圍繞89所“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實驗校”推出新圖譜,并對地圖資源進行全面整合,推出全新的“ai+教育特色”分類。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強化并完善圖譜應用功能,加快形成以數據庫為支撐的高質量地圖體系,為市民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精準的教育服務。
為增加展會的趣味性和參與性,教博會現場專設四條探索路線,現場集齊相應路線印章后,可前往換禮區兌換。同時,還推出了品牌文創,觀眾可通過挑戰現場設計的互動任務獲得對應產品。
攝影:顧超
輪值編輯:徐瑤君
關注 :請點文章主標題下“ 東方教育時報”
或查找搜索公眾賬號
=== 從教育的視角看社會 | 從社會的視角看教育 ===
上觀號作者:東方教育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