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不錯遺址墓葬出土的飾品。
瑪不錯遺址科技考古分析結果(示意圖)。
瑪不錯第一期遺址(距今4500-4000 年)墓葬中俯身直肢石棺墓和土坑墓。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楊曉燕教授團隊通過動物遺存季節性分析指出,西藏日喀則康馬縣嘎拉鄉瑪不錯遺址早期先民一年四季在湖濱從事捕魚和狩獵。到遺址二、三期時,魚類在食譜中的占比下降,陸生野生動物食用量增加,同時出現家養綿羊、山羊及麥類作物,先民開始利用乳制品,這標志著農牧業的形成。
1
瑪不錯先民湖畔生活圖景再現
除了陶器和農作物,瑪不錯遺址中出土的其他遺物同樣令人驚喜。早期遺存中的骨蚌器、水晶細石器,表明此時期骨器制作工藝達到較高水平。出土的海貝、象牙、青銅器、瑪瑙、紅玉髓、費昂斯等外來飾品,暗示著遠距離貿易流通的存在,填補了高原地區跨區域文化交流研究的諸多空白。
“我們推測四千年前瑪不錯區域已與周邊地區構建起廣泛通暢的貿易流通網絡,這一發現為構建史前青藏高原腹地長程的文化格局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也極大地延展了學界對‘史前全球化’時間和空間的認知,為探究史前人類文明交流互動打開了全新視角?!毕母裢颜f。
“天邊的嘎拉,狂風的搖籃”,這句當地諺語勾勒出瑪不錯所在的嘎拉古湖盆地以狂風著稱的極端氣候。然而就在這片高寒缺氧、狂風勁吹的土地下,卻埋藏著見證人類文明演進的千年寶藏。
3毫米精細篩選所有出土的堆積,采集陶片等遺物標本2000余袋;浮選植硅體、土壤微形態等各類樣品1300余份……通過古DNA、陶器殘留物分析、體質人類學、動植物考古等多學科技術,聯合考古隊重現出瑪不錯先民那段鮮活的湖畔生活圖景。
古遺址地貌背景重建揭示:四千年前嘎拉古湖面積曾達100多平方公里,是現今的11倍。穩定的湖泊生態系統孕育著豐富的漁業資源,瑪不錯先民巧妙利用鸕鶿等水鳥骨骼制作魚卡捕魚。彼時湖岸水草豐美、氣候濕潤,呈現出更適宜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
2
瑪不錯遺址已形成農牧業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楊曉燕教授團隊通過動物遺存季節性分析指出,瑪不錯遺址早期先民一年四季在湖濱從事捕魚和狩獵。到遺址二、三期時,魚類在食譜中的占比下降,陸生野生動物食用量增加,同時出現家養綿羊、山羊及麥類作物,先民開始利用乳制品,這標志著農牧業的形成。
盡管彼時環境較現在更好,但高原生存依然極具挑戰。夏格旺堆說,通過體質人類學研究可以發現,瑪不錯先民為適應環境鍛煉出相對發達的上肢肌肉、高度磨耗的牙齒與極低齲齒率,彰顯出全新世中晚期高原本地人群獨特的生命力。
中國科學院付巧妹團隊古DNA研究進一步揭開瑪不錯人群演化密碼:距今4400至4000年前的瑪不錯早期遺存出土個體已具備與后期高原南部人群一致的遺傳特征,說明這一時期本土遺傳特色的高原南部人群已沿雅魯藏布江流域廣泛分布;部分個體攜帶少量東亞北方低海拔人群遺傳印記,表明早期高原南部人群與外界存在復雜遺傳互動。
“目前的發掘僅揭示了瑪不錯遺址1%的面積??惮數臅缫吧?,嘎拉的狂風里,更多關于高原文明脈絡的歷史富礦仍在等待被探尋。但我們堅信,那些被風沙掩埋的先民智慧,一定會在科學的發掘中重現光彩?!毕母裢颜f。
文圖均據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