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陪游”作為一種新興服務模式,其生命力恰恰來源于在專業框架內的創新。唯有堅守專業的底線,旅游創新才能真正行穩致遠,每一位游客才能在享受到個性化體驗的同時獲得安心保障
今年五一假期,在泰山從事陪爬業務的付同學接到大量的陪爬業務咨詢,陪爬工作室成交了37單。近年來,由大學生和年輕人主導的“私人陪游”正在悄然興起,這種服務標榜“非傳統”“個性化”“朋友式”,以社交平臺為陣地迅速圈粉。然而,當一位沒有導游資質的“私人陪游”,因缺乏專業知識導致游客在山區迷路受傷的新聞曝出后,“私人陪游”的資質問題浮出水面。
從事“私人陪游”的人員大多為個人兼職,有的不具備導游資質,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如何保障游客權益、規范“私人陪游”服務勢在必行。
在追求個性化體驗的今天,專業資質不應被視為束縛創新的枷鎖,而恰恰是保障服務質量與游客安全的基石。“私人陪游”可以有個性,但是不能野蠻生長;可以求創新,卻不能逾越專業資質的紅線。
《導游人員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導游活動,必須取得導游證。這一制度設計正是為了確保從業人員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急救技能和服務標準。
今天的“私人陪游”若以創新之名行“無證上崗”之實,無異于讓行業倒退。資質不是阻礙創新的絆腳石,而是防止行業失序的護欄。
從更深層次來看,“私人陪游”的興起,反映了年輕人對旅游體驗個性化需求的增加。傳統旅游團的模式,已經無法滿足Z世代對深度體驗、文化沉浸的渴望。這種需求變化本身是積極的,是旅游消費升級的表現。然而,問題在于個性化服務與專業資質并不矛盾。在法國,獲得“國家導游”資格的專業人士,同樣可以提供高度個性化的服務;在日本,受過嚴格培訓的導游能夠根據游客興趣定制專屬線路。這些例子證明,專業素養與個性服務可以相得益彰。
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建立在新興業態與專業標準的平衡之上。監管部門應當創新思路,為“私人陪游”這類新業態設計適當的資質認證路徑,而非簡單套用傳統導游管理模式。例如,可以借鑒“共享經濟”的監管經驗,建立分級分類的資質體系,針對不同服務類型,設置差異化的準入標準。
“私人陪游”作為一種新興服務模式,其生命力恰恰來源于在專業框架內的創新。當人們選擇一位“私人陪游”時,購買的不僅是一段愉快時光,更是一份安全保障和專業服務。
在這個意義上,執業資質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而是行業不可逾越的紅線。唯有堅守專業底線,旅游創新才能真正行穩致遠,每一位游客才能在享受到個性化體驗的同時獲得安心保障。(作者:張連洲;編輯:宋雨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