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爾夫人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也是被公認為最為成功,也最具大眾知名度和全球影響力的英國首相。
1925年10月13日,撒切爾夫人生于英格蘭東部城市格蘭瑟姆的一個小商人家庭。她的父母信奉勤儉持家的觀念,有意不在家里配備現代化生活設施,平時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也都很簡單,所以撒切爾是在物質相對貧乏的環境中長大。
撒切爾的青少年時代有兩個方面的內容值得重點講述:
一、家庭教育:撒切爾夫人的父親阿爾弗雷德是堅定的英國保守黨成員,堅信人應該自食其力,不依賴社會福利。撒切爾后來加入保守黨,跟提倡社會福利的工黨對著干,源于父親的言傳身教。撒切爾夫人深厚的文化基礎、熱心公共事務的秉性,也都是父親培養起來的。
二、學校教育:撒切爾考入當地最好的中學凱斯特文-格蘭瑟姆女子文法學校,憑借優異的成績、卓越的演講能力和鮮明的個性,給老師和同學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中學時代的撒切爾就表現出“鐵娘子”的風采。
1943年撒切爾考入牛津大學,主攻化學。其間加盟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涉足政壇。在牛津,支持工黨的學生占主流。但撒切爾夫人依靠頑強意志和強大的說服能力,將不少學生拉進保守黨協會。她聲名鵲起。
1950年,撒切爾夫人作為保守黨候選人參加達特福德的議員選舉,盡管輸給了工黨候選人,但雖敗猶榮,讓保守黨上下刮目相看。1958年,已是兩個孩子的撒切爾夫人重返政壇,成功贏得倫敦北部的芬利奇選區選舉,成為議員,進入國會。
撒切爾夫人在議員位置上干了將近二十年,從后座議員到前座議員,也在政府機構里認識,從政經驗日益豐富,政治手腕日益成熟。
1974年大選,保守黨慘敗給工黨,黨內沮喪情緒蔓延。關鍵時刻撒切爾夫人站出來,說服國會否決工黨提案,讓保守黨重新振作。她由此成為保守黨黨首。在1979年的大選中保守黨以壓倒性優勢成為議會多數黨。作為黨首,撒切爾夫人順理成章地成為英國及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
上任之初,撒切爾夫人推出一系列措施,改革英國經濟的弊病。由于推出得太過密集,造成劇烈沖擊,撒切爾的支持率一路走低。此時,一份大禮從天而降——阿根廷軍政府挑起了英阿馬島戰爭。撒切爾夫人順應民意,派出軍隊擊敗阿根廷軍隊,收回馬島。同時,英國經濟開始復蘇。好消息疊加使撒切爾夫人的支持率止跌回升,一路推向高峰。她趁熱打鐵,將經濟改革推向深水區。
撒切爾夫人執政期間,對煤礦、電力、鐵路、銀行、鋼鐵等行業進行民營化改革,從而創造出更多就業崗位,也繳納了更多的稅。民眾對此持歡迎態度。
1983年大選,撒切爾夫人帶著極高的威望連任,而迎接她的是兩大嚴峻挑戰:
一、曠工罷工。民營化會削弱工會,所以遭到工會的激烈反對。全國礦工工會發起全國罷工,要求停止民營化,并給工人漲工資。撒切爾夫人軟硬兼施、雙管齊下,加上有民意支持,最終挫敗了大罷工。
二、北愛爾蘭問題。愛爾蘭共和軍一直試圖讓北愛爾蘭地區脫離英國,并入愛爾蘭。為此制造了許多恐怖活動,撒切爾夫人也差點被暗殺。但她決不妥協,而是聯手愛爾蘭政府打擊恐怖主義。自此,愛爾蘭共和軍再也掀不起風浪了。
同時,在撒切爾夫人主持下,英國政府和中國政府舉行多輪談判,最終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承諾將香港地區歸還給中國。
撒切爾夫人第三次贏得大選,是19世紀以來唯一連續三次當選的英國首相。這一紀錄今天也未被打破。但撒切爾的聲望隨之一路走低,最終黯然下臺。這主要是因為她采取了一系列令民眾不滿的政策,在保守黨內也是頤指氣使,得罪了很多人,導致眾叛親離。
1990年11月,撒切爾夫人宣布辭職,結束了11年半的首相生涯。1992年,撒切爾夫人獲封男爵,進入貴族院,成為終身貴族。2013年病逝,享年87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