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印巴沖突結束后,兩個主人公都說自己“贏了”。
這場“雙贏”的戰爭看似荒誕,其中暗藏全球大國“測試”的試卷。
有網友認為,此戰雖然發生在南亞,但美俄歐早就已經將其視為對中國的一次測試,為的就是提前了解中國的實力,提防中國攤牌。那么這樣的說法是否有道理,他們又在提防什么呢?
一、當“陣風”遇上中國戰斗機
中國已經在世界上存續了五千多年,熬走了其他三大文明古國,渡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幾經沉浮之后,中國又提起了“偉大復興”的征程。對于兩百年的美國、蘇聯分裂后形成的歐洲及俄羅斯來說,中國似乎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
網友認為,他們肯定想探一探中國的真實實力,于是,近期發生的印巴沖突就是一個好機會。
5月7日,印度軍方對巴基斯坦境內及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多處目標發動軍事打擊,巴方隨即反擊并稱擊落了多架印軍戰機。
巴軍方說,印軍當天空襲已致巴方至少26人死亡,46人受傷。印度媒體援引印軍方消息稱,巴基斯坦軍隊6日至7日凌晨從克什米爾地區印巴實控線巴方一側向印方多個哨所開火射擊,造成3名平民喪生、7人受傷
此事最大的亮點在于,印度宣稱摧毀巴方“恐怖主義基礎設施”,但巴方隨即用中國制造的雷達和導彈證明——外貿版的中式戰斗機究竟多么強悍。
據巴方戰報,其裝備的殲-10C戰機搭配PL-15導彈,在160公里外鎖定印度“陣風”。
更諷刺的是,印度耗資78億美元采購的“陣風”因缺乏配套數據鏈,與俄制S-400防空系統形成“協議壁壘”,預警信息需經歷3次格式轉換,導致決策延誤15秒——這在高超音速導彈對轟的時代,足夠讓飛行員死上5次。
二、美西方的“測試中國”假說
“印度花78億美元買法國戰機,結果成了中國武器的活靶子——這到底是意外,還是某些國家的測試?”
有些人發出這樣的疑問,只因為印度在空戰中打出“萬國牌”后被對方狂虐。
印度派出的法國“陣風”、俄羅斯蘇-30MKI、以色列“德比”導彈看起來來勢洶洶,實際上分屬不同指揮系統,數據鏈互不兼容,搞得印度飛行員在空戰中瞎子摸象。
而巴基斯坦輕裝上陣,依托中國提供的ZDK-03預警機、殲-10CE 和紅旗-9BE 構建的一體化作戰體系,實現了探測、鎖定到打擊的全部動作。
這是中式航空武器首次以碾壓之勢壓制了西方的航空武器,法國媒體在外網上公開承認:巴基斯坦的勝利,不過是中國軍工在“代打”。
不得不說,美西方的算盤打得很精——通過印度的“代理人戰爭”既能消耗中巴戰略資源,又能獲取中國武器的實戰數據。
可惜的是,現實把他們的謀算全粉碎了,巴方通過干擾印度預警機的通信鏈路,讓印軍戰機集體抓瞎,最終被殲-10CE收割,甚至飛機的殘骸也沒有留下多少有用數據。
三、美俄歐測試的最后結果
此一戰,對打雙方都說自己贏了,但美西方并不在乎他們的“自我高潮”。他們在乎的是中國航空軍力早已不是“追趕者”,而是規則制定者。
從殲-20的隱身涂層到渦扇-15發動機,中國用十年時間撕掉了“仿制大國”標簽。當西方還在爭論“中國戰機抄襲”的問題時,殲-20的量產速度讓他們破大防。
2025 年,中國空軍殲-20 機隊規模突破300架,年產量超過110架,遠超美國 F-35的生產速度。此外,殲-20 從來不是孤軍奮戰,它有自己的“僚機”配合作戰,如4 架殲- 20可同時指揮20架無偵-10無人機,對敵方航母編隊實施飽和打擊。
關鍵的問題在于,巴基斯坦官方表示,他們至少擊落的5架印度戰機都是被殲-10C戰機用霹靂-15導彈擊毀的。
巴副總理兼外長在議會通報空戰情況時還“凡爾賽”了一把:本來有機會擊落15架,為避免戰事升級,淺嘗輒止了。
要知道,巴空軍手上的殲-10CE還是低配外貿版,中國國內的殲-10C并沒有展現出全部的實力,比殲-10C還厲還有6款。
最強四代半的陣風戰機被中國的殲-10C外貿版收拾了一頓,這算不算美俄歐測試的最后結果?
網友評論:恐怕這個結果不會讓他們太高興,因為中國一直堅持“不放第一槍”,所以我方真實實力究竟幾何,他們也只能“細思極恐”了和繼續提防了。
參考資料:
印巴沖突是美西方對中國的測試嗎 中美博弈的新焦點_軍事頻道_中華網
從導彈互襲到全面停火 印巴沖突“急剎車”原因很硬核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巴基斯坦稱印度“陣風”戰機一天內被擊落3架,真實實力如何?_新浪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