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的作戰形式通常靈活機動,特別是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常通過運動戰和伏擊戰來打擊日軍。1938年底的“明鋪伏擊戰”便是這種戰法的經典體現,且這場戰斗由三位未來的開國將軍指揮,堪稱是“平型關大捷”的縮影。盡管戰斗過程中發生了諸多意外事件,八路軍戰士們憑借堅韌的意志與聰明的戰術,最終取得了對日軍的重大勝利,敵方指揮官甚至在羞愧之下自盡。
那么,這場充滿戲劇性的戰斗到底是如何展開的呢?
要提及“明鋪伏擊戰”,就不得不先了解淶源這一關鍵地點。淶源,位于河北省,戰略位置極為重要,連接華北與中原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這里曾多次成為各方爭奪的焦點,尤其在抗日戰爭期間,日軍與八路軍在此展開了多次激烈交鋒。
第一次爭奪發生在1937年9月,當時日軍第41聯隊先發制人,擊潰了駐守在淶源的國民黨21師補充團。然而,由于兵力不足,日軍并未完全控制該地,而是派遣偽軍駐守。緊接著,在1937年10月,楊成武率領八路軍獨立團發動反攻,成功將偽軍驅逐,重奪淶源。
接下來的第二回合始于1938年3月,日軍第14聯隊發動進攻。這時日軍處于戰力巔峰,八路軍則面臨兵力不足的困境。楊成武決定撤退,避免正面硬拼,采取了切斷日軍補給線的策略,成功使日軍陷入困境,最終,淶源的日軍于4月初再次撤離。
第三回合則開始于1938年10月,日軍第100聯隊再次進攻淶源,楊成武再次選擇撤退,轉而控制了城外要點,持續騷擾日軍。到了10月底,淶源的日軍因持續困擾已無法再堅守,但這次他們決定反攻,展開所謂的“掃蕩”。然而,八路軍憑借靈活的游擊戰術及對淶易公路的打擊,使得日軍的“掃蕩”行動未能奏效,反倒陷入被動。
面對越來越強大的敵人,日軍最終決定通過蔚縣到淶源的淶蔚公路恢復補給。為此,楊成武與359旅的王震旅長商議后,決定聯合采取行動,切斷日軍新的補給線,迫使其終止“掃蕩”。
這場伏擊戰的計劃參與者包括晉察冀軍區的兩個主力團和359旅的717團。11月初,717團參謀長左齊帶領偵察隊對伏擊地域進行了細致的偵查,最終選定飛狐峪——這一地勢險要的山谷作為伏擊地點。飛狐峪地形復雜,公路蜿蜒,兩側為陡峭的山崖,谷口狹窄,堪稱“關門打狗”的理想場所。經過確認,團長劉轉連批準了這一方案。
11月15日晚,八路軍的三支部隊迅速進入伏擊地點。寒冷的冬夜,戰士們不得不忍受嚴寒,躲藏在冰天雪地中,等待敵人的到來。糧草匱乏,他們只能啃硬邦邦的煮土豆和干糧,有的體弱的戰士甚至因此凍死。在這艱難的環境下,所有人都在暗暗積蓄力量,準備迎接決戰時刻。
然而,就在戰斗即將打響時,意外的事情發生了。16日中午,一頭看似普通的“毛驢”闖入了伏擊區域,隨后發生了爆炸。原來,這頭驢踩中了預埋的地雷,隨即炸飛,巨大的爆炸聲回蕩在山谷中。這個意外的爆炸聲顯然引起了附近日軍的注意。不久后,一架日軍偵察機飛臨空中,開始盤旋。接著,八路軍接到了命令:伏擊可能已被日軍察覺,敵方可能不會再前來,而且日軍可能派兵來進攻伏擊部隊。因此,指令是全軍撤退。
雖然撤退命令已下達,劉轉連與其他幾位高級指揮官經過商議后決定,既然敵人已知悉伏擊計劃,那撤退必然會暴露我們的行蹤,若能趁機反擊,或許能有機會挫敗日軍運輸隊的進攻。盡管此時參與的兩支部隊已撤離,而聯系不上的晉察冀兩個團無法支援,劉轉連判斷,即使兵力不足,他們依然要冒險執行伏擊計劃。
八路軍調整了戰術,6個連的任務被明確分配:1連作為“盾”負責封堵敵人;2連作為“刀”進行包抄;其他連隊則擔任“網”用火力封鎖敵人的退路。戰斗計劃迅速部署,17日清晨,日軍的車隊如約駛入了飛狐峪。然而,途中又發生了意外:一名偽軍向日軍報告,稱他見到地雷爆炸后并無敵情,因此,鬼子指揮官下令派伍長帶隊偵查。此時,伏擊已悄然展開。
這一切看似是幸運的偶然,然而隨著敵軍的步步逼近,戰斗爆發。八路軍各連火力全開,迎接敵軍。盡管日軍占有較強的火力優勢,戰斗逐漸變得慘烈。日軍運輸隊的大部分車輛被摧毀,200多名日軍在戰斗中被擊斃,最終,田原少佐在無路可逃的情況下羞愧自殺,結束了他的罪惡生涯。
這場戰斗的勝利不僅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也為八路軍贏得了聲譽。戰后,參戰的指揮官們分別獲得了軍銜的晉升,劉轉連與晏福生分別被授予中將軍銜,左齊獲得少將軍銜。這個戰役,雖已過去80多年,仍然是我們銘記歷史、繼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