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史書中, “匈奴”一詞最早見于《逸周書》(據羅家湘先生考證,成書于戰國早期)所載的“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貌胡、戎翟、匈奴、樓煩、月氏……”。余太山先生稱這段記載為戰國時北方游牧部族的總名單,其中“胡”也指生活在中國北方的草原部族。根據《史記·匈奴傳》記載,其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夏商周時期,匈奴與中原地區就存在著聯系。
秦漢以后,匈奴與中原地區的聯系日益緊密,從地處邊緣的游牧部落逐漸融入華夏文明圈之中。在此過程中,先后涌現了呼韓邪單于、王昭君、劉淵等歷史人物,他們在加強匈奴對中央政權的歸屬、認同和民族融合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曾經風光無限的匈奴,最終還是在歷史長河中銷聲匿跡。盡管如此,但是在安徽深山居然發現最后一支匈奴部落,隱居1100年,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可能好奇的朋友就會問了,安徽深山最后一支匈奴部落到底是在哪里?那里又有著哪些少為人知的秘密?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有關南溪古寨的那些事。南溪古寨,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花園里鄉南溪村境內的一個深山峽谷,距縣城34公里,大山深處生活著800多戶神秘的匈奴部落族后裔,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南溪古寨又叫金家村,村后有九條山脈俯沖而下。
蜿蜒到村口,盤成三個圓丘,形似九龍戲三珠。村口的千年古樟 下,有一座單孔石拱小橋,古樸典雅,為寨子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這樣的小橋入村還有兩座,被村民稱作“進村三把鎖”。南溪古寨由于地處偏僻、交通阻塞,原來長期與世隔絕,直到2004年10月才通鄉級公路。更為重要的是受其所處的特殊地形的影響,長期保持著相對封閉的與世隔絕狀態,能夠在完好地保存了村落的原始狀態。
至2006年經專家考證后發現,也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南溪古寨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文化的古老村寨,它坐南面北,四面環山,90%為匈奴后裔。據文字記載,這里村民的祖先來自蒙古大漠,他們是匈奴休屠王后裔,漢武帝時代的大將霍去病率三萬騎兵,大敗匈奴,俘獲二十萬人,帶回關內,以后定居在陜南地區,繁衍后代。唐朝末年為躲避黃巢之亂,從徽州黃燈(今屯溪)遷居于此。
歷經1132年,傳世60余代。寨內至今仍保留有明代萬歷年間的大成祠、國民黨原至德縣政府舊址、九齡故居、箭樓以及古橋、古錢莊、古石碑、古道等。建于公元1583年的大成祠,整個祠堂建筑面積是1200平米,融合了皖贛和匈奴草原文化的建筑風格。前后三進,88根柱子落地。門楣高大,山墻聳立。天井庭院寬敞,兩旁有花鳥麒麟浮圖座廂。后廳是祖宗牌位,內懸“南溪鯤化”等匾額,整體組合氣勢恢宏。
古寨四周為余脈仙獅山、慈云山、葉山等群山圍繞,村寨呈南北走向,寨外有九條山脈共擁三座山丘,有“九龍戲三珠”、“天降寶劍”、“石獅流涎”,“美女現秋”、“天橋”等傳說。
特別是對于工作和生活在安徽池州以及周邊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說,對于隱居1100年,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安徽深山發現最后一支匈奴部落有啥想說的,也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