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3日,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在利雅得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握手合影,背后是價值1420億美元的軍售協議。但鮮有人注意到,協議簽署前48小時,美國國會剛收到一份報告:沙特軍隊近五年使用美制武器的違規記錄高達17起,包括誤炸平民和援助也門極端組織。這筆“史上最大軍售”,真能如白宮所言“維護地區安全”嗎?
核心分析
1. 技術依賴陷阱
協議中“空軍升級”項目包括為沙特F-15機隊配備新型導彈,但美國從未轉讓核心技術。2010年沙特花費600億美元購買的84架F-15SA戰機,至今仍需美國工程師駐場維護。這種“只賣產品不交鑰匙”的模式,讓沙特陷入“買裝備—落后—再買”的惡性循環。
2. 人權與利益的悖論
盡管美國務院1月批準了7850萬美元的魚雷銷售,但民主黨議員正以“沙特侵犯人權”為由阻撓部分協議。諷刺的是,同一批議員所在的選區,恰是雷神公司導彈工廠所在地。政治道德與軍工利益的撕裂,在此次協議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3. 中國“備胎”角色
沙特近年從中國采購翼龍無人機、反無人機系統,成本僅為美制裝備的1/5。但美國通過1420億協議強行“清場”,迫使沙特在關鍵領域回歸美國體系。這種“技術霸權”手段,與2017年攪黃中沙導彈合作如出一轍。
未來走向:
若國會放行,首批裝備將于2026年交付。但沙特真正需要的是改革軍隊腐敗、提升訓練水平,而非堆砌武器。正如海灣戰爭期間,沙特陸軍手握M1A2坦克卻被伊拉克雜牌軍擊潰的教訓所示,再先進的武器也救不了“少爺兵”。
話題標簽:#沙特軍購背后的技術霸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