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本號 · 一起思考
作者:徐吉軍,新媒體:漢唐智庫!
2025年5月11日晚,在印巴宣布停火之后,大獲全勝的巴基斯坦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從5月6日夜間到5月10日停火的交戰細節!
一、巴軍大勝!
根據巴基斯坦三軍新聞局局長喬杜里在新聞發布會上的聲明,結合多方報道,巴基斯坦在銅墻鐵壁軍事行動中宣稱的戰果可以說大獲全勝。
1、針對軍事目標的打擊
在銅墻鐵壁行動中,巴基斯坦武裝力量使用了法塔赫系列精確制導導彈、精確遠程火炮,對印度本土及印控克什米爾地區26個軍事目標發動襲擊,包括空軍基地、導彈儲存設施、雷達站、后勤基地和哨所等都被摧毀。在選擇打擊目標時,巴基斯坦只針對造成巴方平民死亡的目標重點打擊。
在雙方對戰中,印度阿丹普爾和布吉空軍基地的S-400防空系統、布拉莫斯導彈儲存庫,以及造成平民死亡的軍事指揮部都被巴基斯坦導彈摧毀。
2、網絡戰與電子戰
5月10日,巴基斯坦武裝力量對印度發動全面網絡攻擊,導致印度約70%電網癱瘓,影響北方電網、西部電網及新德里供電系統,波及8億人口,停電超6小時。
在網絡攻擊的同時,電磁壓制同步執行,削弱印度防空系統反應能力,為后續軍事行動創造機會。
毫不夸張地說,巴基斯坦表現出來的總體戰實力,足以令印度膽寒。當然,巴基斯坦什么時候訓練出如此強大的網軍,更加令人匪夷所思。
3、空戰與無人機作戰
5月7日,印巴爆發上百架飛機的大規模空戰。巴基斯坦空軍宣布擊落5架印度戰機,包括3架法國陣風戰機、一架米格29和一架蘇30MKI;5月10日,巴軍再次擊落印度1架陣風戰機,還俘虜了印度空軍唯一的一名女飛行員。
整個交戰過程,巴方擊落84架入侵的印度無人機,僅1架己方飛機輕微受損。
5月10日,巴基斯坦無人機群深入印度領空,在印度多個城市上空盤旋,對軍事基地和導彈庫實施打擊。這意味著巴基斯坦完全掌握了控制線附近的制空權!
4、關于停火問題!
巴基斯坦稱行動是對印度侵略行為的回應,沒有主動要求停火,但在國際社會斡旋下接受了印方停火提議。
巴基斯坦關于戰爭細節的陳述,表明了勝利一方的自信。
二、印度管控輿論!
5月10日,印度外交部和軍方舉行聯合發布會,指責巴基斯坦試圖持續進行惡意的虛假信息宣傳,聲稱印度S-400防空系統被摧毀以及蘇拉特和錫爾薩的機場被摧毀都是假消息。
一直到雙方停火,印度除了矢口否認部分關鍵事件(如S-400防空系統被摧毀、陣風戰機被擊落、飛行員被俘虜),沒能拿出任何有說服力的戰績。
這種一個側面也印證了印度色厲內荏嘴硬到底的本性。
那么,為什么印度如此害怕承認戰爭損失,更不要說承認戰敗呢?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探討!
原本這場印巴沖突是印度主動挑起,似乎有意開打第四次印巴戰爭,一舉滅掉弱小的巴基斯坦。
任誰也沒想到,5月7日凌晨爆發的印巴空戰,印度慘敗顏面盡失。隨后,印度開始了空前的信息監管,所有關于空戰損失的信息全部刪除。
5月9日,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X發文稱,公司近日收到了印度政府的行政令,要求其封禁超8000個賬戶,否則將面臨巨額罰款和監禁該公司當地員工等處罰。印度政府要求屏蔽印度用戶對包括國際新聞機構和知名用戶在內的眾多賬號的訪問。
X平臺稱,印度政府沒有具體說明某個賬戶的哪些帖子違反了印度當地法律。對于大量被封禁賬戶,我們沒有收到任何證據或理由。
除了X平臺,在印度政府的請求下,Facebook也封禁了一些傳播印度戰敗消息的用戶。
據《商業內幕》網站報道,這些被印度政府封禁的賬戶發布了印度戰機被擊落的消息。
更滑稽的是,印度人還通過更改維基百科的詞條來維護他們宣稱的在印巴空戰中獲得的勝利。針對巴基斯坦宣布擊落印度5架戰機的結果,印度人聲稱擊落了巴基斯坦1架F-16和2架JF-17戰機。
維基百科上的相關頁面在24小時內被編輯了超過300次,其中大部分編輯來自印度IP地址,內容多為夸大印度戰果或否認己方損失。維基百科的管理員最終鎖定了相關頁面,刪除了虛假內容,禁止匿名編輯。
你不得不佩服印度人的民族自尊心,不管事實如何,只要自己認為是怎樣就行了。
事實上,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稱,美國提供給巴基斯坦的F-16戰機規定了使用范圍,只能用于反恐,不能用于邊境沖突對外作戰。美國在印巴沖突中,無恥的鎖定了出售給巴基斯坦的F-16,拉偏架的嘴臉絕無僅有。
即使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印度也沒能贏下一場勢在必勝的戰爭。這對印度人的信心毫無疑問是摧毀性打擊。
正因為印度人接受不了一場失敗,才有了這場意淫戰勝的鬧劇。
三、印度人的心理需求!
印度的這種極其特殊的輿論環境,與印度極其特殊的歷史和國情關系重大。
印度作為現代國家的形成與英國殖民統治密切相關。盡管印度次大陸擁有悠久的文明歷史,但現代意義上的“印度”國家體系確實是英國殖民者通過政治整合、行政管理和分而治之策略拼湊而成的產物。以下從歷史背景、殖民統治手段及獨立后的影響等方面展開分析:
古往今來,印度次大陸被喜馬拉雅山脈、德干高原、恒河平原等地理屏障分割,歷史上從未形成長期統一的政治實體。
從公元前4世紀的孔雀王朝到16世紀的莫臥兒帝國,雖有過短暫的統一,但南方泰米爾地區、東北部部落等長期保持獨立或半獨立狀態。
現代印度擁有22種官方語言、數千種方言,宗教上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等并存,種姓制度根深蒂固,社會認同高度分化。
莫臥兒帝國(1526-1857)在阿克巴時期達到鼎盛,但是統治核心限于北印度,南方長期存在馬拉塔聯盟、錫蘭等獨立勢力,后期莫臥兒帝國因為宗教壓迫和財政腐敗逐漸衰落。
英國殖民者抵達印度后,在1600年成立的東印度公司通過鴉片貿易、棉花掠奪等手段,逐步控制印度經濟命脈。隨后逐漸擴張統治范圍,1833年英國任命總督控制整個印度。
1858年,東印度公司被英國王室直接控制,英屬印度建立。
在殖民統治期間,英國保留了562個土邦(占印度面積40%),通過扶持本地王公實施分治,僅保留外交和軍事控制權。
為了維持統治,英國殖民者刻意挑動印度教與穆斯林對立,1909年推行分別選舉制度,加劇族群撕裂,最終導致了1947年印巴分治時的血腥沖突(約100萬人死亡)。
1947年,英國殖民者離開,印巴分治。
印度作為現代國家的出現,本質上是英國殖民統治的副產品。
殖民者通過軍事征服、分治策略和行政改造,將分散的次大陸整合為統一的政治實體,但遺留的種姓矛盾、宗教沖突和經濟結構問題至今仍在影響印度社會。
因此,印度常被稱為“英國殖民者拼湊的國家”。部分學者認為,現代印度是英國殖民者強加的“地理拼圖”,缺乏歷史延續性。
四、莫迪的魔幻強國!
從獨立開始,印度內部就存在嚴重的貧富分化、宗教沖突、種姓制度遺留問題及經濟結構性矛盾。
莫迪政府為了強化印度統一體,不斷利用“外部威脅”來凝聚民心,將民眾注意力從國內危機轉移到對外矛盾上,不斷強化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JP)的執政優勢。
為了強化國家認同感,印度政府長期通過媒體、電影和教育向印度人灌輸“印度崛起”的假象。印度寶萊塢電影常將印軍塑造成無敵英雄,甚至出現徒手接導彈的荒誕情節,但是印度人喜聞樂見。
這種精神勝利法有效的塑造了印度人的自豪感,掩蓋了社會矛盾、族群分裂、地域矛盾等問題,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莫迪政府的統治地位!
印度媒體長期片面報道軍事沖突,這種選擇性報道構建了信息繭房,使民眾無法接觸真實國際軍事格局,陷入自我催眠的強國幻覺。
印度人集體意淫勝利,是國內政治需求與無奈的現實疊加的結果。這種幻象雖能短期凝聚民族情緒,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如果印度無法正視現實,所謂的“大國崛起”終將停留在口號層面,不排除可能因為戰略誤判引發更大的危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