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宜山會語》是馬一浮任教浙大期間的講義合集,《復性書院講錄》是其總攝復性書院院事時的講稿,均為寶貴國學遺產。
本書由馬一浮研究專家鄧新文注釋,集其多年來馬一浮研究心得、成果之大成,對《泰和宜山會語》《復性書院講錄》全本進行字句注釋及分篇解析,旁征博引,幫助讀者理解國學奧義。
本書前“導讀”,后“注釋”,不僅刻畫了一個真實立體、有血有肉的大師形象,更能帶領讀者近距離感受中國學術精神。
摘編自《 <泰和宜山會語> <復性書院講錄> 注》
文 | 鄧新文
牟宗三認為,中國哲學的特質,就是中國哲學特重“主體性”(Subjectivity)與“內在道德性”(Inner?morality)。馬一浮之學就十分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學術的這種特質。這本不算馬一浮區別于其他學者的個性特征,因為只要是認同或親近傳統價值的學者都在或多或少地體現這種特質。而本著之所以還是把這種特質看成是馬一浮之學最顯著的特征,乃是因為它更典型、更徹底地體現了(而不只是論述了)這種特質。馬一浮之學從價值取向到治學方法,從學問內容到表現形式,徹頭徹尾地恪守著“道德的主體性”,宛如中流砥柱,巋然不動,絲毫也不肯向一浪高過一浪的西化浪潮妥協。面對鋪天蓋地、席卷全球的歐風美雨與傳統價值分崩離析的如血殘陽,中國的知識分子立得住、站得穩的很少。而馬一浮在堅守傳統儒學的價值時所表現出來的大義凜然和一塵不染的堅定與純粹,在中國現代學林中不說絕無僅有,至少也是極其罕見的,以至于以捍衛儒家傳統聞名的熊十力都誤認他“自隱太過”“泥古不化”。熊氏的誤解等于從反面肯定了馬一浮之學在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上的典型性;而賀麟稱馬一浮為“傳統文化僅存的碩果”,則從正面肯定了這種典型性。馬一浮之學的這種特色,我們可以從馬一浮與當代新儒家的比較中非常清晰地把握到。
馬一浮
首先,在儒學的內容上,馬一浮既不務訓詁考據邊事,亦不于先儒舊說之外用私意窺測,務求新義,更不學時賢迫于西方文明之刺激,義理未明即汲汲于世用。也正因為如此,馬一浮之學中幾乎沒有所謂“救亡壓倒啟蒙”或“救亡與啟蒙的變奏”等“新”內容。他只是純而又純地講他的圣人六藝之教、心性義理之學。他在講論義理時特別注意化俗諦為真諦,真、俗不一亦不二。他在功夫上,強調“從上圣賢,唯有指歸自己一路是真血脈”,尊德性,下學而上達;在造詣上,強調“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反對驕傲自滿、得少為足、不思進取。所以在內容上,他處處將俗諦引歸真諦,發明俗學俗事當中所蘊藏之圣義。馬一浮之學的這個特點最顯著地表現在他的《孝經大義》中,這不僅使他解讀《孝經》迥超前賢,而且使他的整個理學體系較之宋明理學呈現出別開生面的氣象,具有既傳統又現代的獨特氣質。更顯特色的是,馬一浮之學從“大”著眼。馬一浮講《易經》的《觀象卮言》中專門有一節“辨小大”。其中釋“大”有“十重義”:一、大是周遍義,舉一全該故。二、大是包蘊義,含攝無盡故。三、大是自在義,隨時變易故。四、大是無礙義,通而不睽故。五、大是無盡義,為物終始故。六、大是無方義,無有遠近故。七、大是無為義,感而恒寂故。八、大是不測義,兩在不二故。九、大是即物義,與物為體故。十、大是無我義,虛中而應故。此十重“大”義,無一不關涉人的道德主體性。反過來說,也只有道德主體能當此十重“大”義,否則任何形而下的存在都必然有其局限性,不可能配此十重“大”義。
對于當時中西嫁接的五花八門的各種“新”學,馬一浮義正詞嚴地斥之為“蕪穢”的“雜學”。與此相反,馬一浮之學在內容上給人最鮮明的印象就是尊貴與純正。對此,馬一浮是十分自覺的,嘗以孟子所謂“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以自處。
馬一浮
正是由于有堅定而透達的道德主體性作支撐,所以面對當時中華民族的內憂外患,馬一浮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冷靜與理智。他本著“禍福無門,唯人自招”的儒、佛通則,推本于學術之盛衰與教化之得失,深明內憂外患皆由昧于性體、不明義理所致。對于內憂,馬一浮說:“今日之禍,不患在朝之多小人,而患在野之無君子;不患上之無政,而患下之無學?!睂τ谕饣迹R一浮說:“今天下大患,惟在徇物肆欲而不知率性循理。此戰禍之所由來,不獨系于一國家、一民族也。”在馬一浮的心目中,人類平等,夷狄-中國之辨,只以禮樂之有無、義理之得喪為準,而不以狹隘的國家、民族主義為據。嘗以孟子關于逄蒙與弈之喻形容當今天下愛惡相攻、利害相爭之現實?!板堂蓪W射于羿,盡羿之道,思天下唯羿為愈己,于是殺羿”,馬一浮說:“今西夷羿也,東夷逄蒙也,爭霸是殺羿也。今羿亦知逄蒙之患不獨欲亡中國。然逄蒙之道即羿之道,豈有優劣哉。故言富強者必極于不仁。爭資源、辟殖民地,力征經營,狙詐飆起,趨其民以就死而不悔,曰:吾將以是生之也。至愚大惑,孰有甚于此乎?國土性空,物我一體,此義不明,人類終無寧日?!?/p>
如何救國?是當時愛國知識分子共同關心的問題。人們都在尋找力量,新儒家們亦不例外。他們希望找到一條既能保住傳統的道德價值又能令中國富強起來的現代化道路。馬一浮則不然。如果問馬一浮所理想的社會是什么樣的,那就是孔子所謂“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人或笑其迂闊,馬一浮卻不以為然。嘗言:“孟子當戰國之時,舉世言利而獨稱仁義、道性善,故時人以為迂闊而遠于事情。孰知彼所謂‘迂闊’者,乃是切近;彼所謂‘事情’者,乃是虛妄。此佛氏所謂眾生顛倒見也。”《易》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馬一浮認為真正的力量只能從這里出。他說:“志士仁人之毅力,與元惡大憝之暴力,二者恒互為消長。毅力出于大愿,暴力出于大欲,即君子小人仁與不仁之辨也。”馬一浮看來,只有從仁心出發,行君子之道,養成剛大之氣,方可以濟蹇難。
其次,馬一浮講論儒學完全以純正的經學方式表達,絲毫也不迎合以西學解釋儒家傳統的時代潮流。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文章自有體制,但求是當,無取隨人?!彼^“體制”,即是以圣賢經典為楷模。在馬一浮看來,圣人之文章乃是道之顯現,直接合乎義理,決無私智造作,堪為后世之典范。所以,小到碑銘、序跋,大到說經論道,馬一浮對各種文體都嚴格遵守古制,除非確實有違義理,決不輕易改作。嘗以傅說告高宗“學于古訓乃有獲”之言,批評時人“尊今而蔑古”是“蔽于革而不知因”;崇拜西學是“拾人土苴以為寶”。馬一浮認為,著述與講說不同:講說可以“稱意而談,隨順時俗,語言欲人易喻,雖入方言俚語不為過”,而“著述文辭須有體制”??鬃釉唬骸熬用乜裳砸?,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睋?,馬一浮認為,“名必有實,無其實而為之名則妄也。妄言茍言,是謂不忠不信,是謂無物,是謂非禮”。因此,現代學者的“著述文辭”,在馬一浮看來十分混亂,多是“不忠不信”,多是“無物”,多是“非禮”。
馬一浮
因此,馬一浮之學表現在文章風格上,既莊重文雅,又沉著痛快。就語言而論,馬一浮之學以“雅言”入文,決不用“痤詞俚語”。就辭氣而論,馬一浮之學誠懇中正,從容不迫;理定辭暢,如理如量,不鋪張,不蓋藏。就講論經旨而論,馬一浮之學但求契理,不求契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就指陳時弊而言,馬一浮之學但取義理之正,不假憤激之情,語重心長,決不貶人揚己。對于其學之“沉著痛快”的風格,馬一浮本人是十分自覺的。他說:“人謂鐘太傅書沉著痛快,今始深覺其言有味。不唯作書要沈著痛快,作詩亦要沉著痛快,說話做事亦要沉著痛快。須知非‘忠信篤敬’,不能有沉著痛快氣象。尋常只作率直會,太淺了。”不難看出,馬一浮之學在表現形式上深得詩教與樂教之精神,與“索索無真氣,昏昏有俗心”的俗學迥然不同。
最后,馬一浮研究儒學的方法與新儒家們也大不相同。新儒家中的絕大多數雖然在價值認同和情感傾向上接近傳統儒家,但在研究方法上卻基本上是科學和哲學的方法。在馬一浮看來,“今時科學哲學之方法,大致由于經驗推想、觀察事相而加以分析,雖其淺深廣狹所就各有短長,其同為比量而知則一?;蛞蚩嗨剂λ魅琪笾辰寂#騽t影響揣摩如猿狙之求水月。其較勝者,理論組織饒有思致可觀,然力假安排,不由自得,以視中土圣人‘始條理’‘終條理’之事,雖霄壤未足以為喻。蓋類族辨物必資于玄悟,窮神知化乃根于圣證,非可以襲而取之也”。很明顯,馬一浮注重的是佛家所謂“現量”的“圣證”方法,而不是科學和哲學所用的“比量”的“推想”方法。二者的根本區別在于:“圣證”方法是以心物一元的本體論為基礎的“回心返照”,而“推想”的方法卻是以心物二元的本體論為基礎的“揣摩影響”。馬一浮認為“物者是心所生,即心之象”,所以他講習之法,“要在原本經術,發明自性本具之義理,與今之治哲學者未可同日而語”。
在馬一浮那里,成圣成佛的學問與成圣成佛的實踐是合一的。馬一浮之學中既沒有西方式的以知識為中心、以理智游戲為特征的思辨哲學,也沒有西方式的以神為中心的啟示宗教。它是以道德生命為中心,由此展開圣賢的教訓、智慧、學問與修行的。它的重點是生命與德性。它的出發點或進路是敬天愛民、克己復禮、祛習復性的道德實踐?!暗赖轮黧w性”可以說是馬一浮全部學說的筋骨與靈魂。馬一浮之學的道德主體性,不同于西學基于人與自然以及人性與神性二元對立的主體性;而是基于“心外無物,事外無理”“全體起用,全用歸體”“全氣是理,全理是氣”等一系列“不二”觀念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不是脫離倫常日用的世俗事務別求一種主體性,而是酬酢萬變而心緣義理的主體性。其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祛習復性,安住義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廓然大公,物來順應。馬一浮身處內憂外患頻仍之世,然而其言傳身教卻自始至終洋溢著泰然自若的風采。其為學處世的法寶,就是“惟精惟一”地允執其道德主體性。馬一浮落實其道德主體性的最根本的竅訣,就是朱子所說的“但知義理之無窮,不覺物我之有間”。馬一浮嘗盛贊“朱子此語深得顏子之用心”。事實上,這也是他為人為學經驗的總結。
《 <泰和宜山會語> <復性書院講錄> 注》
馬一浮 著
鄧新文 注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內容簡介
《泰和宜山會語》和《復性書院講錄》是馬一浮的講稿,本書為其注釋本。全書由兩部分構成,前導讀,后注釋。導讀部分概述了馬一浮的生平事跡、學術思想等,注釋部分對《泰和宜山會語》》《復性書院講錄》進行字句注釋及分篇解析,旨在幫助讀者理解、感受一代儒宗的大師風范,進而認識中國學術精神,建立學術自信。
馬一浮
馬一浮(1883-1967),中國現代思想家、國學大師。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乳名錫銘,幼名福田,后又更名為馬浮,字一浮,號湛翁,別署蠲翁、蠲叟、蠲戲老人。其于古代哲學、文學、佛學造詣精深,又精于書法,曾任浙江大學、復性書院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館首任館長。所著后人輯為《馬一浮全集》。
鄧新文,杭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哲學的研究和儒藏的整理工作。有專著《馬一浮六藝一心論研究》等,發表相關學術論文20多篇,如《貴和取向與致和功夫》《馬一浮之學及其定位問題》《馬一浮與熊十力六藝論之異同》《理解馬一浮的障難試析》《儒家富強觀試析》《馬一浮“六藝一心”論與經學的整合》等。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