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剛落下帷幕,全球目光還未從關稅降幅115%的震撼協議中回過神來,特朗普就迫不及待把槍口對準了歐盟。
5月12日,白宮記者會上,這位“關稅大師”火力全開:“歐盟賣給我們1300萬輛汽車,我們幾乎連一輛都賣不出去;他們傾銷農產品,我們卻被擋在門外。”
更離譜的是,他甚至指責歐盟“起訴我們所有的公司”,從蘋果到谷歌,仿佛整個硅谷都成了布魯塞爾的“階下囚”。
歷史輪回:貿易戰的陰云從未消散
這場景像極了1929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的翻版。
當年美國為保護農業,將2萬多種商品關稅提至歷史峰值,結果引發全球報復性關稅,美國進出口額暴跌50%,大蕭條雪上加霜。
如今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本質上是用21世紀的推特戰重演歷史悲劇。
他要求歐盟“為藥品支付更多費用”,聲稱“美國掌握所有牌”,卻忘了當年胡佛總統也是這般自信滿滿,最終卻把美國經濟推向深淵。
道家思想早就警示過“物壯則老”的道理。
《道德經》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可特朗普偏要逆流而動。
他以為對華關稅戰的“勝利”能復制到歐盟,卻不知這種“以戰止戰”的邏輯,恰如《莊子》所言“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當美國對歐盟加征25%汽車關稅時,德國車企已開始將生產線轉移至匈牙利,而法國農民則把葡萄酒傾銷到中國市場。
歐盟反擊:從妥協到對抗的臨界點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歐盟的態度正從隱忍轉向反擊。
上周還被特朗普稱贊“非常出色”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突然變了臉:“只有當美國提出具體方案時,我才會會面。”
這種180度大轉彎,背后是歐盟準備已久的“撒手锏”——價值1000億歐元的報復性關稅清單,從波本威士忌到牛仔褲,精準打擊美國中西部紅州的票倉。
更微妙的是,歐盟的反擊開始向產業鏈上游延伸。
他們威脅要對美國半導體、關鍵礦產加征關稅,直指特朗普“制造業回流”的核心命脈。
歐洲央行研究顯示,美國關稅已導致歐洲消費者主動遠離美國產品,德國大眾汽車在歐洲的市場份額不降反升,而特斯拉的銷量卻下滑了12%。
這讓人想起1980年代美日貿易戰,日本車企正是通過“技術換市場”策略,最終在美國本土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鏈。
全球震蕩:蝴蝶翅膀掀起的風暴
這場貿易戰的漣漪正在全球擴散。
美國農民發現,原本銷往歐盟的大豆,如今只能堆在密西西比河畔發霉;而意大利鞋匠則驚訝地發現,中國買家突然涌入佛羅倫薩,搶購原本滯銷的手工皮鞋。
最戲劇性的是,當特朗普宣布對歐盟加征關稅時,紐約股市的歐洲銀行股卻逆勢上漲——資本用腳投票,押注歐盟會比美國更有韌性。
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特朗普本想通過關稅戰重塑美國霸權,卻意外催生了新的聯盟。
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額在2025年第一季度激增18%,雙方在數字稅、碳中和等領域的合作備忘錄接連簽署。
這種“去美國化”的趨勢,恰如道家所言“反者道之動”——事物發展到極致,必然走向反面。
人性困局:貪婪與恐懼的永恒博弈
特朗普的關稅戰,本質上是人性弱點的集中爆發。他像極了宋代蔡京,出身寒門卻在權力巔峰迷失自我,試圖用關稅筑起“美國優先”的高墻,卻不知《道德經》早已點破:“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當他在白宮炫耀“掌握所有牌”時,歐洲消費者卻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市場的力量,遠非政治強拳所能左右。
更值得深思的是,這場貿易戰暴露了現代社會的深層焦慮。
美國鐵銹地帶的工人把失業歸咎于全球化,卻忘了自動化才是真正的“隱形殺手”;歐洲政客用關稅轉移國內矛盾,卻忽視了數字經濟正在重構全球競爭格局。
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恐慌,恰如魯迅筆下的“合群的愛國的自大”,最終只會讓所有人成為輸家。
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道家的智慧。
“治大國若烹小鮮”,貿易政策的調整需要文火慢燉,而非急火猛攻。當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時,中國與歐盟的合作卻在悄然推進——這不是對抗,而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守。
正如《周易》所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唯有跳出零和博弈的窠臼,才能在風暴中找到光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