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沙漠農業是一個涉及自然地理、農業技術及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考點。
一、沙漠農業的概念
沙漠農業是指在干旱、半干旱的沙漠或戈壁地區,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克服自然條件限制,發展農業生產的一種特殊農業類型。其核心是水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適應。
二、沙漠農業的自然條件分析
1. 不利條件
(1)水資源極度短缺:降水稀少,蒸發強烈,地表水缺乏。
(2)土壤貧瘠:有機質含量低,沙質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
(3)氣候惡劣:晝夜溫差大,風沙活動頻繁,易發生沙塵暴。
2. 有利條件
(1)光照資源豐富: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利于光合作用(如瓜果糖分積累)。
(2)晝夜溫差大:利于農產品品質提升(如新疆哈密瓜、葡萄)。
(3)土地資源廣袤:可開發潛力大(需解決灌溉問題)。
三、沙漠農業的關鍵技術
1. 節水灌溉技術
(1)滴灌、噴灌:以色列的滴灌技術全球領先,可節水50%-70%。
(2)覆膜技術:減少蒸發,保水保墑(如中國西北的“白色革命”)。
2. 土壤改良措施
(1)添加有機肥、黏土或固沙劑改善沙質土壤結構。
(2)種植耐鹽堿作物(如沙棗、枸杞)或利用生物固氮植物。
3. 環境調控技術
(1)溫室大棚:控制溫度、濕度,減少風沙侵害(如阿聯酋的沙漠溫室)。
(2)防風固沙林:營造防護林帶,減弱風沙對農田的侵蝕。
4. 耐旱作物培育
(1)選擇耐旱、耐鹽堿的作物品種(如仙人掌、沙棘、藜麥)。
(2)基因改良技術培育適應沙漠環境的作物。
四、典型案例
1. 以色列沙漠農業
(1)通過滴灌技術、海水淡化、無土栽培等技術,成為“歐洲廚房”。
(2)種植高附加值作物(花卉、蔬菜)出口歐洲。
2. 中國西北地區
(1)寧夏沙坡頭:麥草方格固沙+節水灌溉,發展枸杞、葡萄種植。
(2)新疆綠洲農業:坎兒井引水,種植棉花、瓜果(如吐魯番葡萄)。
3. 中東地區(如阿聯酋)
利用溫室大棚、太陽能淡化海水,實現蔬菜自給。
五、挑戰與可持續發展
1. 生態風險
(1)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如印度塔爾沙漠)。
(2)土壤鹽堿化(灌溉不當引發次生鹽漬化)。
2. 可持續發展對策
(1)嚴格管控水資源,推廣循環利用(如處理污水灌溉)。
(2)發展生態農業,避免破壞沙漠脆弱生態系統。
(3)政策支持與技術合作(如中國與以色列的農業合作項目)。
六、高考常見考點
1.考點分析
(1) 分析某地發展沙漠農業的區位條件(自然+社會經濟)。
(2) 評價某種技術(如滴灌)在沙漠農業中的作用。
(3)探討沙漠農業對區域發展的意義(經濟、生態、社會)。
(4) 結合材料,提出沙漠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答題模板示例
(1)題目:分析以色列沙漠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
(2)答案:
① 技術創新:滴灌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無土栽培減少土壤依賴。
② 政策支持:政府投入研發資金,鼓勵農業科技應用。
③ 市場導向:種植高附加值作物(花卉、蔬菜),出口歐洲市場。
④ 資源整合:海水淡化補充灌溉水源,太陽能發電降低能源成本。
掌握以上內容,結合具體區域案例和材料分析,能夠有效應對高考地理中關于沙漠農業的各類題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