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麗娟
近年來,不少中小學教師觀察到,學生們經常將黑話爛梗不分場合地隨意亂用,其中一些帶有攻擊性、挑釁意味的表達方式甚至會導致學生間產生不必要的矛盾與摩擦。
黑話爛梗何以在中小學生中大行其道?一方面是,互聯網已經全面融入當代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2024年11月發布的《第6次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7.3%。另一方面是,在未成年網民的網絡參與行為方面,不少未成年人喜歡玩網絡流行梗或使用網絡流行語,還有不少人在網上模仿二次元動漫、玩二次元游戲中的人物,模仿網絡惡搞視頻等。而游戲、動漫、短視頻正是網絡黑話爛梗的重要傳播渠道。
從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青少年正值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的時期,他們一方面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歡追求新鮮事物,另一方面又渴望張揚個性,表現自我。因此,當網絡流行語進入他們的視野,他們往往感到新鮮又“酷炫”,很容易加入模仿的行列,時不時地“語出驚人”。此外,青少年希望與同齡人建立聯系,而“nsdd”(你說得對)、“DDDD”(懂的都懂)這些父母輩看都看不懂的“黑話”,讓他們感覺這是屬于自己的語言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他們融入群體“社交密碼”。
其實,“網言網語”并不可怕,其中一些反映時代特征的網絡用語經過時間的沉淀以后,也可能進入大眾規范語言的行列。但,黑話爛梗往往語義模糊、用詞不規范,甚至包含低俗、惡意的價值觀念,展現出低俗、粗鄙的語言文化,會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
規范使用語言并不僅僅是“好好說話”這么簡單。語言是思維的外化,語言方式可以反過來影響思維方式,膚淺、低俗的話語常常阻礙人們深入思考,充滿攻擊性的表達很可能誘發欺凌和暴力等不良行為。
別讓網絡黑話爛梗“梗”住了青少年的成長。學校、家庭、網絡平臺都應攜起手來,引導孩子們認識語言之美。不久前,一名浙江初三女生所寫的作文《舊軌還鄉》在網上爆火。不少網友表示“聽哭了”“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可見樸實真摯的語言依然能打動人心,也可見在中小學生中不乏熱愛文字、擅長表達的“高手”。
感受語言之美,學會準確、優美地使用語言,這是個人文化修養的重要部分,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維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