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小楷《九疑山賦》是柳公權在其作品最鼎盛時期所書寫,是其在晚年時期應好友請求而創作,是柳公權存世唯數不多的小楷真跡。結構嚴謹,重心平穩,疏密得當。
柳公權生于公元778年大唐年間,皇帝是唐代宗李豫,此時正處于唐代中后期。柳公權是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并不是出生于達官顯貴之家,出生即帶官位的那種。而是通過寒窗苦讀一步一個腳印通過科舉考中的狀元,也應證了他真才實學的文化功底。
808 年考中狀元,開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在官場上,柳公權歷經宦海沉浮,卻始終堅守正道,不卑不亢,其剛正不阿的品格與他在書法中所彰顯的骨力勁健相互呼應。
唐代是書法史上的發展黃金時期,在這一朝當中名家輩出,現如今常談到的楷書四大家,唐代就占了三家。
而柳公權便是其中之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柳公權的書法之路也充滿了艱辛與磨礪。初出茅廬的他,以王羲之的書法為宗,細心研習其筆法的靈動與飄逸,而后又不遺余力地汲取唐代諸位名家的精華。
他深入探究顏真卿書法的雄渾大氣,歐陽詢書法的嚴謹峭拔,逐漸取諸家之長,融會貫通,形成了自成一格的 “柳體”。
人家常說“顏筋柳骨”說的就是柳公權的書法“骨力勁健”,每一筆畫,都似力透紙背,起止轉折間力度變化豐富而細膩,恰似一把把銳利的刀劍,斬斷俗世的羈絆。
在他的筆下,橫畫起筆尖鋒直入,繼而裹鋒而行,頓挫有力,收筆時懸針垂露,形態萬千;豎畫則挺拔勁健,筆直而下,如山峰之脊梁,堅定不移;撇捺開合有度,舒展自如,仿若展翅翱翔的雄鷹,于天地間書寫著豪邁與不羈。
而他晚年時所寫的《九疑山賦》就正好體現了這一種說法,此作是他于公元884年時寫的,此時的他已年屆六十七歲,書寫此作的原由是李郃為了弘揚家鄉九疑山的虞舜文化,特撰《九疑山賦》,并向柳公權求字。
二人情誼深厚,又同為文化傳承的踐行者,柳公權欣然應允,揮毫潑墨,一氣呵成。
九疑山,是一座位于湖湘大地的靈秀山脈,自古以來便被蒙上了一層神秘而迷人的面紗。舜帝南巡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的傳說,賦予了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價值。
山中峰巒疊嶂,奇峰羅列,九座主要山峰各導一溪,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與古老的神話傳說相互交融,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圣地。李郃以生花妙筆描繪出九疑山的壯美景色與神秘傳說,而柳公權則用高超的書技為這篇美文添磚加瓦。
《九疑山賦》全文共六百零一字,字徑雖只有 2.5 厘米,屬小楷之作。此作字字用筆一絲不茍,肥瘦得中,血肉俱美,可以說是無筆不妙。結構嚴謹,重心平穩,疏密得當。結字中宮緊實,四面開張,呈輻射狀,字字欹側多變,俯仰生姿,卻又在動態中保持著穩健的平衡。
整體風格清秀俊美,既具晉人勁媚之風,又有顏書雍容雄渾之韻。與柳公權的其他作品如《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相比,其風格在點畫上更加流暢,更接近晉代楷書,也顯示出其在書法創作上的不斷創新和演變。
之后此作便由邵建和鐫刻于珍貴硬木之上,之后李郃退休時帶回了家鄉珍藏。后來因歷史的原因此作曾一度失傳,直到清朝末年才有人發現了它的拓本,引起了書法界與文化界的軒然大波。專家們紛紛對其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與考證,一致認定其為柳公權真跡無疑。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明拓本《九疑山賦》,現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是上野精一捐贈的文物藝術品130件中的第117號藏品。唉,又是一珍貴書跡流落在外。
此本也被傳為傳世孤本的拓本,第一頁右下角的 “笪重光秘笈之印” 以及最后一頁的五枚朱印 “涵翠軒主”“傳家清玩”“山陰沈氏”“劉墉”“石庵之印”,還有那朱筆圈點。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