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記者從《南寧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規定》于5月1日起施行,從設施建設、服務供給、保障機制等方面破解養老難題,為解決“養老難”問題提供法治化方案,讓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高質量養老服務。
據了解,截至2024年底,南寧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153.85萬,老齡化率18.59%,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占比超18%,“基數大、高齡多、居家需求突出”的現狀對養老服務提出更高要求。《規定》立足“家庭為基、社區為托、多元服務為支撐”的總體架構,通過細化設施配建標準、創新服務模式、強化兜底保障等舉措,將多年探索的“南寧經驗”固化為制度成果。
在完善養老服務設施方面,《規定》明確,在城區,新建小區嚴格落實“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要求,確保每處服務設施“不低于300平方米”,已建小區通過“新建、改建、購置”等方式補短板,實現“15分鐘養老服務圈”全覆蓋;在農村,依托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和互助設施,整合村社資源,推動養老服務向田間地頭延伸,讓城鄉老人共享發展紅利。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25個街道建設了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供需對接、資源統籌等功能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55%的鄉鎮建設了輻射周邊的鄉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社區里已有212個新供應居住用地全部配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用房,已經移交到民政部門的配套用房46處。“未來,我們還將啟動不少于100個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其中社區康養綜合體項目不少于10個。”該負責人說。
從“醫食住行”到“智慧養老”,《規定》創新服務模式,打出一套“組合拳”。在醫療保障方面,推動基層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簽約合作,提供家庭醫生上門巡診、慢性病管理、急診綠色通道等服務,實現“小病在社區、康復在家庭”。在生活照料方面,推進“長者飯堂”“流動助浴車”等便民服務,60歲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助餐補貼,經濟困難失能老人獲免費助浴服務,讓“吃飯難、洗澡難”成為歷史。在智慧養老方面,搭建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整合緊急呼叫、健康監測、服務預約等功能,推動“一鍵呼叫”“線上點單”等場景應用,同時通過平臺監管20家服務商、1597名護理員開展居家上門服務,做好19.2萬名老人的高齡津貼發放管理工作,讓科技為養老服務插上“智慧翅膀”。
對分散特困供養、低保家庭中的失能、高齡、殘疾老人,《規定》還明確政府補貼實施居家適老化改造,建設家庭養老床位;推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保障。據悉,自2021年試點以來,長護險制度累計為1.7萬名重度失能人員提供保障,參保人年均減負超2萬元。
人才培育與科技賦能也被寫入法規。《規定》要求,將養老護理員、健康管理師等納入重點鼓勵培育技能人才職業(工種)目錄。2024年,上述職業(工種)共核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3629人次、專項職業能力證書8726人次,開展補貼性培訓3028人次。《規定》還明確,開展“1+1+5”數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打造全國領先的“人工智能+養老服務”行業垂直應用,推動養老服務向“精準化、智能化、普惠化”轉型,構建“人工智能+養老服務”的“南寧模式”。(記者楊盛)
來源:南寧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