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青海頻道
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
在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政課正在開展。
東關大街小學教育集團的原創歌曲《青海謠·同心圓》,在悠揚旋律中感受高原兒女的赤子丹心;八一路小學的孩子們用質樸的語言,講述《小生活里的大幸福》;《青海我的家》,動聽的歌聲勾勒出河湟大地的千年文脈與時代新篇;東方小學學生宣講《中國發展新征程 青海增添新動力》,傳遞新時代青海高質量發展的鏗鏘足音;以“我家三代青海人”為主題的即興訪談,引發觀眾共鳴……
活動現場,西寧市東方小學的學生正在進行表演。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另一邊,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作品也吸引眾多市民駐足觀看。200余幅學生美術作品,涵蓋國畫、版畫、數字藝術等形式,主題雕塑與手繪漫畫相結合、3D打印模型與水彩長卷相結合,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講述生動感人的中國故事。
西寧市博文學校的作品展示。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這堂以“講好中國故事·傳遞青海聲音”為主題的活動吸引了全區6千余名師生、家長參與,通過家校社協同,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格局。
此前,孩子們用一個月的時間為這堂課做了準備。從內容的選定到節目的排演,從細節的打磨到主題的拔高,每一位參與其中的學生對思政課有了深刻認識。
馬悅(右一)正在宣講。李雪攝
來自西寧市博文學校六年級1班的學生馬悅感受頗深,“為了能講好故事,我一頭扎進資料的海洋,從青海古老的歷史傳說,到現代的發展成就;從廣袤草原上的民俗風情,到繁華城市里的創新脈動,每一個發現都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對家鄉認知的新大門。在準備講述內容的過程中,創作稿件、打磨語言、設計展示形式,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但當我站在舞臺上,看到臺下觀眾專注的眼神,講述中聽到他們因青海美景而發出的驚嘆,因感人故事而產生的共鳴,一種強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展示,更是青海聲音、中國故事的傳遞。”
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用歌聲傳遞信仰,以故事詮釋擔當,借丹青描繪愿景,學生們在藝術的交融中感受青海力量,在精神的共鳴中凝聚家國情懷!
“我們的這堂思政課以活動為載體,全程都以孩子們為主角,從以往的老師講孩子們聽轉變為讓孩子們站在舞臺上,傳遞自己聽到的青海聲音,講述自己理解的中國故事。”城東區教學研究室小學思政課教研員周慧敏表示,我們通過一系列活動的舉辦,讓學生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根基,了解青海在民族團結進步、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生動實踐,引導學生從小爭做講好中國故事的講述者、青海故事的傳播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智慧和力量。
西寧市博遠學校的作品展示。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細心的帶隊老師發現了孩子們的變化。“活動結束后,我發現我們的學生開始向家長和其他同學講述青海故事,在復述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與感受,這種講述行為本身就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西寧市博文學校老師李辰辰說道。
故事是文明的基因,是認同的紐帶,是心靈的橋梁。當一個個青海故事觸動學生心弦時,當小小聽眾為高原上的事跡熱淚盈眶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已經在這些情感的共振中悄然鑄牢。李辰辰表示,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們不僅講述和傳播了青海聲音,更觸摸到了中國的脈搏——那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跳動的心聲,是五千年文明綿延不斷的回響。
活動現場,學生正在進行主題創作。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每一個學生都是家鄉故事的講述者,都是中國聲音的傳遞者。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聽到;我們民族的精神,需要由更多學生來弘揚。
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觀西寧市中莊小學的作品展示。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未來,我愿繼續帶著這份熱忱,深入挖掘家鄉的寶藏,講出更多精彩的故事,讓青海聲音傳得更遠,讓中國故事更加動人。”馬悅的言語間滿是激動和自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