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家尚未盈利的公司,卻要同時經營3個品牌,避免不了外界的質疑,如何來分配有限的資源,如何實現盈利,這些問題將蔚來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或許是迫于壓力,近日蔚來決定三網合一,在內部組織架構上,也要將樂道、螢火蟲合并到蔚來中去。
其實,蔚來是從哪里來的勇氣做多個子品牌的?這個問題,在蔚來發布“樂道”品牌的時候,就冒上了我的心頭,在“螢火蟲”品牌發布的時候,這個疑問達到了巔峰。其中我能在邏輯上實現自洽的思路就是:為了規模,要做價格下沉,但又不能傷害到早期花40多萬買ES8的老車主們,畢竟用戶口碑是蔚來的護城墻,且價格下沉意味著不可能再為所有的車主提供尊貴周到的車主服務,所以多做兩個品牌,能理解。
事實上,這種操作并不現實,從兩個新品牌入市后的表現能看出這一設想: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2025年第一季度,蔚來總交付量不足5萬臺,樂道月度銷量不足5千臺,螢火蟲首周銷量僅為模糊的350輛,遠低于預期的2000輛,且官方至今未公布正式銷量數據。如今,蔚來已經全面進入“搞銷量”模式,從銷售發的信息來看,樂道近期銷量或有起色,畢竟主帥都換了。
不過,就從短期來看,蔚來旗下三個品牌的銷量很難一下實現“大爆款”,而獨立的渠道和組織架構卻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耗資源,選擇合并或許當下最佳方案。所謂開源節流,在開源無法立竿見影的情況下,節流就成為了企業必要的選擇。
用了接近2年的時間,蔚來從一個品牌,折騰出三個品牌,如今又合攏到一處。一翻折騰,好像又回到了起點,看似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有時候像我們這樣的小螻蟻就會問,看上去這么“傻”的錯,為什么聰明如斌哥這樣大佬還是會范?蔚來不是長期主義者嗎?怎么策略調整如此反復?
但其實往深層次想,不管是故意為之,還是無意造成,如今三網合并,并沒有車主感到不滿,那些最初花40多萬買蔚來的車主們,太希望蔚來能夠生存下來了,他們也不介意和樂道、螢火蟲車主共熟牛屋了。某種程度上,蔚來三品牌分后再合,雖然截至目前沒掙到銷量,但收擾了人心。
而這,一直以來都是蔚來最為寶貴的資產,從這個維度上來說,三網合并后的蔚來,終于是捋順了商業邏輯上的東西,打通了三個品牌的資源,門店一下子也呈數量級增長,戰力有升無減。
道是道,術是術。戰術層面,整合后,子品牌多項組織部門深度整合至蔚來體系,樂道產品研發和項目管理等部門并入未來產品設計與研發集群(PD&D)當中,樂道規劃與經營、區域銷售等部門并入未來用戶服務與體驗集群(UE)中,同時取消螢火蟲事業部且并入蔚來PD&D。如此一來,管理運營的成本上得到控制,減輕財務壓力。同時,年初由李斌親自推行的CBU體制,也將為成本控制和落地效率提供護航。
那對用戶來說,有何影響呢?據了解,?樂道用戶可使用60%的蔚來換電站,可進“牛屋”享受與蔚來車主同等的待遇,這樣做的好處自然是多多,既保住了高端用戶的面子、降低了獲客成本,又給平價車型留出生存空間,避免了不同品牌用戶圈層的相互侵蝕。
解決了成本的問題,蔚來的未來還是很值得期待的,畢竟看在審美、檔次、質感,甚至是樂道展示出來的挖空間能力、用戶場景理解,螢火蟲展示出來的操控體驗的調校功底,這些都在同價位中有相當的競爭力。
N點評:樂道、螢火蟲的定位,決定了很難一夜爆款,需要蔚來進行全體系的精細化經營,穩住銷量,力爭穩步增長,好在蔚來出品一直以來產品力都非常不錯,像螢火蟲就很好開,應該是我們開過的10萬左右最好開的一臺純電的小車,這是蔚來走向未來的法門。當然我們也祝愿像蔚來這樣大膽做創新,踏實造好車的企業能走得更遠,走得更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