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行業的波濤洶涌中,大眾集團這艘曾經的巨輪,正遭遇著猛烈的風暴。
貴為全球第二大車企,大眾卻交出了一份令人窒息的財報,今年一季度凈利潤暴跌超40%。
大眾引以為傲的德系神話,正在被時代的洪流沖得支離破碎。而這一切的背后,大眾在中國市場“失寵”,無疑是關鍵因素。
1. 大眾凈利潤大跌40%
時代巨變來臨之際,哪怕擁有近百年悠久歷史的大眾集團,也無可阻擋。
當大眾集團交出了一份凈利暴跌的財報成績單時,我們知道傳統巨頭的轉型陣痛已無處可藏。
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大眾集團實現營業收入775億歐元,同比微漲2.8%。
但其營業利潤卻只有29億歐元,同比驟降37%,營業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6%腰斬至3.7%。更有甚者,其凈利利潤暴跌40.6%至21.8億歐元。
利潤暴跌的壓力,來自于多個方面。
第一,新能源汽車轉型陣痛。作為旗下的軟件子公司,CARIAD被視為大眾集團電氣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一環。今年一季度,CARIAD重組費用、并購支出及重組措施相關現金流出,高達12億歐元。
第二,為應對歐洲碳排放法規計提6億歐元準備金,直接侵蝕了一季度利潤。
第三,美國對墨西哥工廠加征關稅等,這些地緣政策沖擊,也加劇了大眾利潤下滑。
2. 全球第二大車企潰敗
成立于1937年的大眾集團,是歐洲最大汽車公司,旗下擁有奧迪、大眾、保時捷、賓利、布加迪、蘭博基尼等十多個汽車品牌。
作為德國汽車工業皇冠(參數丨圖片)上的明珠,大眾集團銷量曾經雄霸全球。
不過2020年,大眾銷量被豐田超越,在全球的排名滑落至第二名,不僅至今未能翻身,而且形勢越來越嚴峻。
其利潤的下滑,并非從今年開始的。事實上,2024年大眾集團就深陷轉型、裁員等泥潭。
2024年,大眾集團銷量總計900萬輛,同比下滑2%;
營業利潤為191億歐元,較2023年下降15%,且營業利潤率失守,從2023年的8%下降至5.9%;凈利潤下滑幅度更大,全年為124億歐元,比上年減少了30%。
巨壓之下,大眾宣布裁員超過3.5萬人,未來4年工資不再上漲,同時大幅削減產能,甚至放棄承諾違背組訓,關閉三座德國境內的工廠,這在大眾歷史上還是頭一次。
大眾集團的潰敗,由此可見一斑。
3. 大眾在中國逐漸失寵
大眾困境根的根源,是汽車行業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布局,從燃油車時代向新能源汽車時代進發。
大眾在中國市場的“失寵”,就是其困境的最好寫照。早在2009年,中國就成為大眾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
2019年,大眾在華爆賣423萬輛,在其全球銷量中的占比約為40%。彼時中國市場一年就能給大眾貢獻44億歐元的凈利潤,占整個集團凈利總額的30%。
可是好景不長,從2020年開始,大眾在華銷量就跌跌不休。
至2024年龍年,大眾在華跌破300萬輛,只售出292.81萬輛,在其全球銷量中的占比跌至30%出頭;
同比下滑9.5%,是銷量下滑幅度最大的市場,幾乎回到上一個龍年——2012年的水平。去年大眾大眾汽車CEO坦言:“我們再也收不到來自中國的支票了。”
今年一季度,大眾在華售出64.41萬輛,同比減少7.1%。大眾在華市場份額持續萎縮,都被比亞迪、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奪走了。
國產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勢頭迅猛,以其高性價比和不斷創新的技術,贏得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
相比之下,大眾等西方傳統燃油車巨頭,其新能源車的表現則黯淡失色。
當中國消費者轉身擁抱國產新能源車,大眾們的困境便隨之而來。大眾的困境不僅是其自身的危機,更是全球汽車產業權力更迭的縮影。
若不能全面擁抱新能源汽車并完成基因重構,大眾等傳統車企或將如諾基亞般,淪為時代浪潮中的一塊礁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