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簡盈財觀
公眾號/Jian Ying Cai Guan
作者/齊思
編輯/FENGLING
“新神”范妍,與富國基金窘境
范妍,知名女性基金經理。
近來人氣尤其旺,似是基金行業「大女主」,行動帶風,走到哪里都有一大批迷弟、迷妹。
范妍,本身是投資界一位優秀的「長跑健將」,17年證券從業經驗,曾經創造了八年總回報率187.71%,年化回報率12.96%的戰績。
業績非常能打,疊加“策略女王”人設,讓范妍在公募基金行業贏得一席之地。
圓信永豐時期,“一姐”范妍一人撐起公司主動權益基金近九成管理規模。
只是去年,她在圓信永豐遭遇“逼宮門”失敗事件,而后跳槽頭部公募富國基金,從小廟到了大廠。
“范妍加入富國基金,這是奔著投資大佬去的”,有人更是如此評價。
在「規模之爭」中,范妍更想專心做投研,成為業界一致認可的敘事。
對投資的執著和專注,又給范妍披了一層光環。
范妍“轉會”富國基金,開局不錯
范妍,現任富國基金權益投資總監。
范妍“轉會”富國基金,靜默期后,接手的第一只基金是富國穩健增長。
從2024年10月到現在,半年左右的時間,范妍先給這只基金做了大改造,畫上了濃重的“范氏色彩”。
如今,這只基金已經迥異于此前。
比如,基金投資已經從單一行業集中改到行業配置均衡分散,是范妍一貫的策略風格。
“多維分散”指導下,范妍方向轉到成長+周期。
成長行業的配置——智駕產業鏈、鋰電、風電、TMT、機器人、醫藥、軍工;
周期行業配置——地產、水泥、有色、化工、工程機械等,3 月份還陸續增加了重卡和鋼鐵。
一季報顯示,富國穩健增長前十大權重股占比共15.23%,的確分散。
但看這半年的業績,說實話,成績的確“一般”,市場平均水平。
截至5月14日業績,天天基金
但是,這并不影響“吸金猛將”范妍的號召力。
范妍獨管產品半年,規模從接手時的5.2億元增長至今年一季度末的74.61億元,14倍!
這么大的規模增長,范妍真的要感謝機構大大們的厚愛。
截至2024年末,富國穩健增長(A+C)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為76.46%,此前為0。
怪不得有人說,范妍到哪,機構資金就跟到哪。
除了機構投資者認可外,富國基金以及員工也真金白銀鼎力支持范妍。
比如,今年一季度富國基金出資1192.39萬元自購富國穩健增長,增持了1873.79萬份。
再看,富國穩健增長的員工持基一個季度激增3100萬份,去年年末為3153.25萬份,而三季度末的時候還只有31.14萬份。
富國基金員工都在買范研,這屬實。
機構認可、員工跟投、富國鼎立支持,散戶隨著走…
范妍首只管理產品,開局不錯。
盡管業績上沒完全展現,但是規模的爆發,業界矚目。
為新發基金做了很好的背書。
范妍發新基金,富國自購護航
5月12日,“富國均衡投資混合”正式發行,這是范妍加入富國基金后的第一只新發產品。
富國基金為了保駕護航,公司及高管將出資不低于2000萬元,范妍出資不低于500萬元,一起認購新基金,并承諾至少持有1年。
自掏腰包、機構站臺,均是希望營造與投資者共進退的景象。
當然,“基金公司/高管 + 基金經理”拿出真金白銀跟投認購模式,也并非富國和范妍的原創。
比如,安信基金+高管+基金經理張明,同樣合力出資2500萬認購新基金。
其實,去看范妍名下管理的富國穩健增長,她的自持也超過100萬份。
富國基金大概也很明白,當下,投資者對范妍的擁泵源于對范妍個人IP的信任。
范妍屬于“自帶流量的吸金體”,富國基金,真是賺翻了。
于是,主打“策略女神”和“范式投資”,富國基金做了一大波宣發。
富國均衡投資混合宣發資料截圖
可見,富國基金和范妍,為了規模,挺拼的。
范妍,似乎成了富國基金的“新神”。
盡管基金經理是權益產品的核心掌舵者,投資風格至關重要。
明星基金經理新發基金,宣傳造勢必不可少,
只是“新神”范妍,未來能否在富國基金復制業績的輝煌,還有待觀察。
散戶們,大可不必著急,切記盲目跟隨。
富國基金,窘境與不確定性
聊完范妍,我們再來聊聊富國基金。
富國基金,成立于1999年,滬上公募大廠(一哥),公募老十家之一。
2015年一季度末,富國基金非貨規模至6798.71億元,逆勢增長兩百多億,行業排名第四,借力ETF表現不錯。
但是,時間拉長看,富國基金挑戰不小。
2024年,富國基金營業收入和利潤數據雙雙下滑(分別同比下滑4.62%、3.46%),頭部里面唯一一家。
縱觀近5年,富國基金年度營收和利潤,已連續“雙降”三年,壓力可想而知。
富國基金的收入下滑,可能主要來自于權益基金,尤其是主動權益。
2022-2024年,漫長熊市,最受傷的就是主動權益了。
當年的基金經理有“多神”,現在跌的坑就有多深,明星基金經理“翻車”頻現。
肉眼可見的管理費收入下滑。
數據顯示,2022年富國基金整體管理費收入61.71億元,2023年54.68億元,2024年降到48.52億元了。
另外,富國基金顯然在去年ETF大擴容中,受益不多。
客觀反映了,富國基金作為大廠,戰略層面反應不及時,路徑依賴嚴重。
不過,富國基金利潤下滑,可能也跟控費不利有關系。
公募基金行業降費、限X潮中,富國基金逆勢而動,這兩年高薪挖了不少明星基金經理。
比如范妍、白冰洋,還有張弘、李世偉、董治國等等,都是各家公募的“招牌人物”。
很顯然,富國基金仍高舉權益大旗,期待明星基金經理的奇跡,但是除了范妍,其他新力量都暫未散發威力。
當初的朱少醒和王園園三年累計虧損30%,不少基民被高點套牢,只能暫時“休養生息”。
而范妍,就像是一個新的天使,給了富國基金希望。
另外,富國基金今年被動迎來股東的變化。
富國基金持股27.775%的股東,隨著海通證券的消失變更為國泰海通。
國泰海通的公募牌照資源相當齊全,目前控股華安基金、海富通基金,國泰君安資管還有單獨公募牌照。
富國基金董事長為裴長江,或系海通證券派駐,他此前一直是海通證券董秘。
今年裴長江已經60歲了,海通證券也沒了。
不管是股東方的新勢力,還是董事長超齡服役,疊加三年下滑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
且不說“權益造神”的路徑還能否走通,單從最近的監管新規與未來股東認可度上看,
富國基金的未來,不確定性增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