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左琳)5月19日,新京報記者從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獲悉,該院心血管內科電生理團隊成功為一名孕婦患者完成了全國首例零造影劑經胸超聲指導下極低劑量射線無導線起搏器植入,保護了孕婦和胎兒的健康。
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患者李女士到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問診時,已經懷孕13周,這也是她第一次懷孕。之前十多年,她曾反復出現暈厥, 一直以為是低血糖引起的,每次檢查心電圖都正常,然而懷孕后,她又一次暈倒,被送進醫院,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揭示了“罪魁禍首”——李女士患有間歇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最長心臟停搏5.2秒。
針對病人的特殊情況,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蔣廷波立刻組織了科室討論,認為李女士必須進行起搏器治療,否則孕婦和胎兒都時刻籠罩在危險之中,但目前,無論是有導線還是無導線起搏器植入,都需要在X線下進行,對胎兒很不利。李女士從事文藝工作,有導線起搏還可能會對其職業有影響,更適合的是無導線起搏,但目前技術條件下,術中需要碘造影劑定位,對胎兒又可能會造成不良影響,手術安排困難重重。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電生理團隊成功為一名孕婦患者完成了全國首例零造影劑經胸超聲指導下,極低劑量射線無導線起搏器植入。受訪者供圖
患者入院后,蔣廷波再次組織心內科鄒操主任電生理團隊進行詳細討論、制定手術方案。鄒操作為全國首批無射線電生理術者,在腔內超聲技術方面有著豐富經驗,他提議術中嘗試全程經胸超聲指導、零造影劑、極低射線,并和心內科超聲團隊主任醫師趙彩明探討后,確認方案可行。
術中,醫療團隊用雙層鉛衣保護患者腰腹部,在經胸超聲指導下,送長鞘及無導線起搏器至右房,順利跨過三尖瓣環至右室間隔面,超聲多切面確認定位后釋放,在極低劑量x線下牽拉,程控參數滿意。術后第二日患者就下床活動了;半月后隨訪,起搏參數穩定,患者癥狀改善。
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常規無導線起搏器植入過程需要使用造影劑,平均x線透視時間約15分鐘、射線量達250mGy,而本次手術透視時間僅一分半鐘、射線量僅4mGy,且零造影劑,很好保護了孕婦和胎兒,這項技術也為一些特殊人群,比如造影劑過敏、腎功能不全、兒童等患者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提供了寶貴經驗。
編輯 楊海 校對李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