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如今,非機動車因為其便捷、環保等優勢,成為了市民出行的重要選擇之一。然而,隨著非機動車數量的不斷攀升,亂停放的問題也日益凸顯,給城市交通秩序和市民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那么,目前北京非機動車停放的整體情況如何?又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呢?本期的交通大家談,邀請到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事務中心副主任歐陽松壽、豐臺區城市管理委員會交通綜合科科長楊亞楠、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海淀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辦公室副科長王永澤共同關注“非機動車停放”。
北京非機動車治理再升級
50軌道站點+40重點區域整治啟動
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事務中心副主任歐陽松壽作客北京交通廣播《交通大家談》時介紹,目前北京市非機動車保有量非常高,尤其是電動自行車增長迅速,保持著每年增長100萬輛的速度。此外市民騎車出行的場景也越來越多,如上班、去公園、購物等等,這類在中短途出行里占比較高。
2025年,計劃再推進50個軌道站點和40個學醫景商重點點位的治理工作。在城市整體范圍內,非機動車停放問題依然較為突出,存在停放設施不足、分布不均以及亂停放現象。非機動車亂停放的“重災區”主要集中在地鐵站、學校、醫院、景區、商圈周邊。
破解共享單車潮汐困局
精細管理+多方共治成破題關鍵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海淀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辦公室副科長王永澤作客北京交通廣播《交通大家談》時介紹,當前,共享單車的潮汐式停放現象,本質上是城市出行需求與精細化管理的協同課題,需要多方共同探索優化路徑。
首先,部分重點區域因短時大量騎行需求,容易出現車輛“潮漲潮落”現象,建議企業通過智能調度系統預判高峰時段,在用車潮汐形成前提前部署彈性清運力量,縮短從問題發現到處置的時間差。
其次,運維資源配置更加均衡,不同區域的管理力量投入可進一步科學配比,避免資源重復投入或覆蓋盲區。
最后,全社會共育文明停放習慣,針對部分區域存在“見縫插針”式停放現象,既影響通行又加劇淤積,一方面通過電子圍欄技術引導規范停放,對高頻規范用戶給予騎行優惠獎勵,同時在人流密集區設置智能語音提示裝置,逐步培育有序停放共識。
非機動車停放需雙向奔赴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海淀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辦公室副科長王永澤作客北京交通廣播《交通大家談》時介紹,非機動車停放秩序優化本質上是市民停放習慣與城市服務雙向奔赴的過程。當前部分區域出現的停放壓力,既與瞬時用車需求集中相關,也反映出規范意識培育方面還有提升空間。
部分市民存在“短暫停留無需規范”的思維定式,尤其在接送、取物比較著急時,容易降低自我約束。還有人群的從眾效應,當個別斜放、越線車輛未被及時糾正時,易引發群體模仿行為,需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強化正向激勵,用思想觀念和獲得感驅動行為轉變。
北京交通部門倡議市民“停好車”
學醫景商創造停放設施“好停車”
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事務中心副主任歐陽松壽作客北京交通廣播《交通大家談》時倡議,如果騎個人的電動自行車,或者騎共享自行車出行,請您“停好車”,做“綠色出行,文明停放”的踐行者,停車時給我們的愛車找個合法合規的地方,停車入位,車頭朝向一致,不占盲道,不擋消防通道,別讓愛車“流浪”到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和其他地方影響通行和安全的地方。
廣大市民的積極響應,可以形成強大的社會監督力量,對非機動車使用者和相關企業起到約束作用。非機動車使用者會更加自覺地遵守停放規定,企業也會更加注重車輛的管理和調度,避免非機動車亂停放問題對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質帶來負面影響。
如果您是地鐵站、學校、醫院、景區、商圈的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空間、設置更多的非機動車停放場所,創造“好停車”的出行環境,增強非機動車停放的便利性、友好性。同時,嚴格遵守“門前三包”管理責任,樓宇大廈的物業保安人員,協助引導停車秩序,友善提醒亂停亂放等不文明行為,倡導文明停放風尚,傳遞“停放有序、城市更美”共識。
文明騎行有序停放口號征集倒計時!
近期,市交通委聯合北京交通廣播正在線上征集“文明騎行有序停放”宣傳口號,口號征集階段到本周五。本次活動將評選出一批優秀入圍口號,入圍者將獲得“文明出行大禮包+騎行卡”作為獎勵。歡迎大家積極參與,共同營造安全、便捷、文明的首都交通環境。
內容來源:北京交通廣播《一路暢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