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抱娃手腕疼到發抖,手工達人握剪刀手酸得不行,手機黨刷劇刷到手腕快 “報廢”…… 這些人可能都患上了同一種病 ——“媽媽手”(橈骨莖突腱鞘炎)。你以為只是手腕處的肌腱發炎這么簡單?大錯特錯!今天就帶大家揭開它背后隱藏的 “肌肉天團” 搞怪真相!
一、拇長展肌:“頭號背鍋俠” 的自白
這塊肌肉堪稱 “媽媽手” 界的 “老戲骨”!它起于尺骨和橈骨中段背側,一路狂奔到第一掌骨基底,日常工作就是幫拇指 “劈叉”(外展),還兼職協助腕關節 “歪頭殺”(橈偏) 。
它的激痛點藏在前臂背側中段,大概在肘橫紋下 3 - 4 橫指的位置。檢查者就像 “肌肉偵探”,讓患者掌心向下,拇指沿著橈骨背側 “順藤摸瓜”,摸到條索狀結構再輕輕一按,要是患者疼得 “嘶哈” 叫,那就是激痛點在 “舉手投降” 了!這個 “壞家伙” 引發的疼痛還會像 “小尾巴” 一樣,一路竄到橈骨莖突區域,和腱鞘炎疼痛區域完美重合。臨床數據顯示,70% 的橈骨莖突腱鞘炎患者都被它 “拖下水”!
二、拇短伸肌:低調的 “幫兇”
和拇長展肌堪稱 “最佳損友” 的拇短伸肌,也沒少在背后搞事情!它和拇長展肌肩并肩,起于橈骨背側,終點是拇指近節指骨基底,每天的工作就是幫拇指 “做伸展運動”。
它的激痛點在前臂背側遠端,橈骨莖突上方 2 - 3cm 的地方。檢查時讓患者伸展拇指,指尖在橈骨莖突近端 “劃拉” 幾下,摸到緊繃的肌束垂直按壓,疼痛就會像 “小火山” 一樣爆發!它引發的疼痛集中在橈骨莖突,還會向拇指背側 “發射”,常常讓醫生都誤以為只是單純的腱鞘炎。
從生物力學角度看,這倆 “損友” 共用一個腱鞘,拇短伸肌的激痛點一發作,它們的協同收縮就像 “翻車現場”,肌腱在鞘管里瘋狂 “打滑”,磨損速度直線上升!
三、旋前圓肌:深藏不露的 “幕后黑手”
要說最狡猾的,非旋前圓肌莫屬!它起于肱骨內上髁和尺骨冠突,一路 “殺” 到橈骨中段外側面,主要負責前臂 “轉圈圈”(旋前)和屈肘。
它的激痛點超難找,藏在前臂掌側近端 1/3,肱骨內上髁下方約 5cm 處,就像躲在 “密室” 里。檢查時得讓患者屈肘、旋前前臂,拇指得像 “挖寶” 一樣,深壓到肱橈肌與尺側腕屈肌的間隙。一旦找到,疼痛就會像 “章魚觸手”,向橈骨莖突、拇指和魚際區域瘋狂擴散!更氣人的是,它引發的疼痛和腱鞘炎幾乎一模一樣!很多患者反復治不好,就是因為它在背后 “使壞”!研究發現,只要把它的激痛點 “制服”,35% 的 “頑固媽媽手” 患者就能擺脫疼痛!
四、見招拆招:打敗肌肉 “反派”
精準打擊
對付拇長展肌和拇短伸肌,就用 “缺血性按壓大法”:持續按壓激痛點 30 秒,反復 “攻擊” 3 次,讓激痛點 “繳械投降”。而旋前圓肌藏得太深,建議找康復師用專業工具 “強攻”,或者在超聲引導下用干針治療,直接 “直搗黃龍”!
康復訓練大作戰
牽伸訓練:腕關節尺偏+拇指內收維持30秒,每日3組(Coppieters et al., 2015)。
離心強化:使用彈力帶進行拇指向心收縮-離心拉長訓練。
日常防護小妙招
寶媽抱娃別再用手指硬撐,多用前臂托住寶寶,解放手腕!手機黨每玩 1 小時,就來幾組 “握拳 - 張開” 的手部 “舞蹈”,每組 10 次,給手腕 “充充電”!
原來 “媽媽手” 背后藏著這么多 “心機” 肌肉!下次手腕疼,可別只盯著腱鞘炎了,趕緊排查這三塊肌肉的激痛點!轉發給身邊總喊手腕疼的朋友,一起逃離 “媽媽手” 的 “魔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