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智行發布最新一季度財報,Robotaxi業務成最大亮點。
5月20日,小馬智行發布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一季度總營收為14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02億元),同比增長12%。這主要得益于Robotaxi服務的增長。今年第一季度,其Robotaxi業務收入173萬美元,同比增長200%。
在小馬智行CEO彭軍看來,2025年是小馬智行的Robotaxi量產之年,隨著第七代Robotaxi的自動駕駛系統成本下降,再加上生產提速,2025年底Robotaxi車隊規模將擴大到千臺。
小馬智行的核心業務主要包括三大板塊,自動駕駛出行服務(Robotaxi)、自動駕駛貨運服務(Robotruck),以及技術授權與應用服務。
目前,其營收結構尚未完全穩定,仍處于自動駕駛業務商業化探索階段。
其中,2022-2023年技術授權與應用服務營收占比超50%;2022年開始,得益于與中國外運合資公司青騅物流車隊規模擴大,以及運營里程增加驅動運輸服務費提升,Robotruck業務收入提升明顯,在當下營收占比最高。
小馬智行2025年第一季度各業務營收(千美元)
未來,隨著Robotaxi業務朝著規模化量產邁進,從長期維度來看,或將貢獻主要營收。
這也是小馬智行堅持“Robotaxi業務優先、中國市場優先、一線城市優先”業務戰略的原因。
“總之,第七代Robotaxi大規模量產和落地是我們首要任務。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我們會看到生產的加速和成本的大幅降低,這使得第七代Robotaxi將擁有更好的商業回報。”在財報會環節,彭軍如是說。
01
Robotaxi成增長引擎,下一步降本增效
作為小馬智行一季度增長最快的業務,Robotaxi收入主要來源兩類:乘客車費收入和技術解決方案項目收入。
小馬智行Robotaxi開進多個城市市區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小馬智行乘客車費收入增幅明顯,同比增長800%。這一方面是因為小馬智行在一線城市付費Robotaxi服務的拓展:目前小馬智行Robotaxi商業化運營覆蓋北上廣深等地,總面積超2000平方公里,覆蓋了中心城區、機場和高鐵站等關鍵交通樞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針對不同用戶群體的精細化運營策略,一季度注冊用戶數量環比增長超20%。
與此同時,遠程協助員與車輛的比例還在繼續擴大,已實現1:20的能力,去年底單個遠程協助員還只可以監督10-12輛車。根據小馬智行此前規劃,未來這一比例還會擴大到1:40,甚至1:50。
下一步,小馬智行要降本增效,加速推進Robotaxi業務的規模量產。
其中,最關鍵的一步是第七代Robotaxi量產落地。
今年4月,上海車展期間,小馬智行首發第七代車規級自動駕駛軟硬件系統方案,三款第七代Robotaxi家族量產車型也集體對外亮相,新車預計將于2025年中期投入量產。
“搭載第七代自動駕駛系統方案的Robotaxi車型具備100%車規級零部件、自動駕駛套件總成本較前代下降70%、平臺化適配設計等特點。”據小馬智行CTO樓天城介紹,“通過對于推理計算效率的3倍優化,第七代Robotaxi是全球首款在車規級芯片上實現全場景全天候L4級自動駕駛的車型,這不僅延長了產品生命周期,更優化了硬件成本。”
樓天城介紹“世界模型+虛擬司機”技術
這背后,是“世界模型(PonyWorld)+虛擬司機(Virtual Driver)”技術的支撐。
樓天城稱,PonyWorld構建了高保真訓練環境和評估系統,每周生成超過100億英里的測試數據。
Virtual Driver則在世界模型中持續進化,已能夠實現在復雜場景下服務,并不斷優化運營成本和效率,從而降低商業保險費用,并降低包括計算平臺、激光雷達和其他硬件等成本。
在小馬智行看來,第七代Robotaxi是公司邁向量產的里程碑。
與此同時,小馬智行還將加速全球化布局。
想要更大的市場、更好的營收,走向全球是必然選擇。
自動駕駛公司出海,從市場層面,可以突破增長天花板,尋找更大商業化空間;從技術層面,多樣化數據有利于提升算法競爭力;從資本層面,全球化故事能吸引更多投資,支撐長期研發;從競爭層面,自動駕駛行業也存在“贏家通吃”,先發優勢至關重要。
因此,近年來一大批自動駕駛企業發布了出海計劃,小馬智行自然也不例外。
5月6日,小馬智行剛剛宣布與Uber達成戰略合作,其Robotaxi車隊及服務將于今年下半年接入Uber平臺,首站落地中東市場,并計劃逐步拓展至更多國際城市。
小馬智行將于Uber合作拓展國際市場
此外,今年以來,小馬智行已在盧森堡取得Robotaxi測試許可,在韓國首爾江南區開啟了路測,還與康福德高啟動首個聯合自動駕駛出行服務項目。
這一切都是為了加速Robotaxi業務走向大規模商業化,并實現盈利。
不止Robotaxi,小馬智行Robotruck業務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財報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Robotruck服務收入為780萬美元,較2024年第一季度的750萬美元增長4.2%,增長主要得益于新客戶的貢獻。
技術授權與應用服務則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為450萬美元。不過,小馬智行指出,其域控制器的訂單和交付量有所增加,主要受到新的機器人送貨客戶的推動。
02
研發費用增長明顯,小馬智行依然虧損
盡管各項業務都有不同層面的進展,但小馬智行依然處于虧損狀態,且凈虧損有所增加。
2025年第一季度,小馬智行營業虧損為560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3470萬美元;非公認會計準則營業虧損為4700萬美元,去年第一季度為3390萬美元。
凈虧損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小馬智行為374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2080萬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凈虧損為2840萬美元,2024年第一季度凈虧損為2570萬美元。
小馬智行第七代Robotaxi家族成員
小馬智行方面稱,這主要由于對第七代Robotaxi量產的大量投入,導致一季度研發費用增加。
從數據來看,2025年第一季度,小馬智行研發費用增長明顯。
2025年第一季度,小馬智行的研發費用為4750萬美元,較2024年第一季度的2970萬美元增長59.8%;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研發費用為4060萬美元,較2024年第一季度的2940萬美元增長38.1%。
在此之下,小馬智行2025年第一季度營業費用也大幅增長。從去年同期的3730萬美元,增長為5840萬美元,增幅達56.3%;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營業費用為4930萬美元,較去年第一季度的3650萬美元增長35.0%。
這背后,除了研發投入的增加,小馬智行稱,還有IPO后股票獎勵、增加員工薪酬和福利等一系列原因。
2024年11月小馬智行在美敲鐘上市
綜合各方面因素,2025年第一季度,小馬智行毛利潤和毛利率也都有所降低。
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潤為23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260萬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率為16.6%,去年第一季度為21.0%。
小馬智行指出,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收入結構變化,以及第一季度新機器人送貨客戶的ADC銷售額增加。未來,小馬智行將繼續積極采取措施,降低毛利率的波動性。
由此,小馬智行持有現金等價物及長短期理財投資總額有所下降,從去年底的8.25億美元,降低至今年一季度的7.385億美元。
03
用第七代Robotaxi,敲開盈利之門
小馬智行的財報折射出中國自動駕駛行業的共同困境:技術突破的加速,但大規模商業化落地依然困難。
這導致,自動駕駛公司處于未盈利狀態,是行業普遍問題。
不過,對于實現盈虧平衡,甚至長期盈利,小馬智行非常有信心。
就在財報發布前夕,5月14日,彭軍和樓天城分別簽署協議,自愿延長股份鎖定期540天,以表達創始團隊對公司長期價值的堅信。
這背后,是對第七代Robotaxi規模化量產的篤定。
小馬智行第七代自動駕駛系統量產傳感器方案
彭軍強調,第七代Robotaxi將于2025年中期投入量產,并于年底將規模擴大到千臺。
為此,小馬智行正在做三方面準備。
首先正在豐田汽車、北汽新能源、廣汽埃安等主機廠合作,在零部件采購、組裝等各方面積極配合,確保Robotaxi保質保量下線。
其次是通過靈活的關鍵零部件采購方式,以適應Robotaxi的各項需要,并保證供應鏈的穩定、大規模生產的執行。
三是與各地政府建立良好關系,保證運營的安全、有效推進。
小馬智行如此布局背后,是對于Robotaxi商業化落地拐點的看好。
政策方面,2024年以來,北京、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都有更進一步的無人駕駛政策發布,二線城市中武漢進度較快,目前北京、廣州、深圳、武漢政策上都支持收費對外運營。
車輛成本方面,根據東吳證券數據,結合各頭部企業信息,目前行業最新一代的前裝Robotaxi車型即將大規模量產,單車成本普遍從100萬以上下探至30萬左右,在此基礎上單車毛利有望從-28萬壓縮至-4萬;監督員人車比進一步擴大,正加速Robotaxi單車盈利跑通。
企業層面,頭部企業在重點城市多有Robotaxi業務的落地,并大多具備了比肩有人出租車的能力。
在此之下,小馬智行提供運營服務的輕資產模式具有一定的優勢。
目前,自動駕駛出行市場主要由三類參與者構成:自動駕駛技術公司、互聯網和出行平臺,以及主機廠。
其中,以小馬智行為代表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在合作生態中議價能力高,最有可能同時形成技術壁壘、整車成本和平臺流量三重優勢。
對比來看,主機廠發力重點在L2輔助駕駛領域,無法完全聚焦自動駕駛技術迭代;互聯網與出行平臺具備研發與流量優勢,但與其他平合作相對較大。
而如小馬智行等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提供技術解決方案,主要參與Robotaxi運營與技術授權,這種“輕”模式,有利于規避傳統車企的銷量監控等難題。當然,前提是與主機廠合作獲取低成本的車型,以及與打車平臺合作獲取流量,以構建完整出行生態圈。
這也是彭軍堅持,2025年是小馬智行規模化的一年的重要原因。
當下,自動駕駛行業已邁過“技術泡沫”低谷,進入“量產定勝負”階段。短期虧損是科技公司成長必經之路,唯有通過持續研發和生態合作,才能在大規模商業化浪潮中占據主導地位。
伴隨著政策松綁、成本下探和車隊規模擴大,Robotaxi的商業化拐點或將加速到來。小馬智行能否憑借第七代技術率先跑通盈利模型,將成為觀察中國自動駕駛行業成敗的關鍵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