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上色老照片,褪去了黑白影像的單調與疏離,讓民國的人和景都鮮活起來。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滄桑,讓我們得以跨越時空,觸摸民國的脈搏,感受它獨特的魅力與韻味 。
1942年,德國攝影師赫達·莫里遜鏡頭下的濟南曲水亭街,展現著泉城特有的生活圖景。民居依泉水而建,住戶掀開地磚即可取水洗衣淘米,河道上橫跨長條石搭成的簡易石橋,岸邊老柳樹濃蔭如蓋,檁木涼棚投下陰涼,石板路凹凸著歲月痕跡,盡顯「家家泉水」的古樸肌理。
畫面中近四十位居民構成鮮活的市井群像:老人看護孩童、媳婦河邊搗衣、街坊樹下乘涼,而身著西裝的男子與旗袍女士在青布衫人群中格外醒目,折射出開埠后新式階層與傳統生活的交融。此街雖不堂皇,卻盛滿老濟南的煙火氣,成為淪陷時期平民生活的歷史注腳——其時日軍占據濟南,但泉水邊的日常勞作與鄰里往來,仍在炮火陰影下延續著城市的文脈與韌性。
1938年6月9日,為阻止日軍南下,國民黨在鄭州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洶涌河水以每秒1.5萬立方米的流量奔涌而出,在豫皖蘇三省形成面積達5.4萬平方公里的黃泛區。照片中兩名老人所在的村莊位于河南中牟縣,此時渾濁的黃水已漫至屋旁,門前木桌上擺著麥麩窩頭,這是1938年河南普遍的 "代食品"。據《河南文史資料》記載,當年全省小麥減產 60%,災民需挖草根、剝樹皮充饑,能保有少量麥麩已屬 "殷實人家"。他們選擇 "死守老屋",既是對故土的眷戀,也因體弱無法跟隨青壯年徒步逃荒。
這場被稱為 "以水代兵" 的行動由蔣介石親自批準,原計劃在趙口決堤未果后,改在更薄弱的花園口實施。決堤次日,國民黨中央社發布通電稱 "日軍炸毀黃河大堤",企圖嫁禍。但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記者司邁士第一時間抵達災區,在6月15日報道中寫道:"我看到的潰堤處有明顯爆破痕跡,附近村民告訴我,軍隊用刺刀逼迫他們撤離。" 英國《泰晤士報》駐華記者田伯烈在《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中更直接指出:"中國軍隊炸毀黃河大堤的行為,雖暫時遲滯日軍,卻讓500 萬百姓陷入滅頂之災。"
花園口決口處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北郊17公里的黃河南岸,1938年6月9日,國民黨軍隊在此炸開黃河大堤,初始口門寬約30米,后經洪水沖刷擴至1460米,形成“地上懸河”的起點。此處作為黃河游蕩性河段的首個沖擊點,河水主槽曾一夜擺動數公里,成為歷史上黃河泛濫的核心區域。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進入關鍵階段,蚌埠作為津浦鐵路樞紐和國民黨軍后方補給基地,成為國共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這張拍攝于蚌埠中榮街的照片,記錄了國民黨騎兵部隊在凄風苦雨中向南撤退的歷史瞬間。
照片中的騎兵部隊可能隸屬于劉汝明兵團。內戰后期,國民黨騎兵多承擔偵察、警戒及快速機動任務,但在解放軍的機械化部隊和密集火力面前,其戰術價值已大幅下降。撤退中的騎兵常被用于掩護主力轉移或清剿地方武裝,但此時蚌埠周邊戰場已呈潰敗之勢,騎兵的機動性優勢難以發揮。照片中騎兵沿中榮街向南撤退,可能是在向蚌埠南站或淮河渡口轉移,試圖通過鐵路或水路逃往江南。
1938年花園口決堤后,洶涌黃河水以“懸河”之勢向南奔涌,豫東平原瞬間淪為澤國。照片中災民乘坐的木船多為內河運輸的“擺渡船”或“瓜皮船”,這類船只本用于短途航運,此時卻成為數十萬災民逃離滅頂之災的唯一希望。
據1938年7月《申報》記者發自河南周口的報道:“每船擠三十余人,船舷沒水三寸,槳聲與嬰兒啼哭混作一團。船家不敢劃快,生怕浪頭翻船,兩岸漂浮的尸體不時擦過船幫。”木船多由災民自發征用,船篷用破棉被或蘆席搭建,載重遠超安全極限,僅中牟縣就有27艘渡船因超載沉沒,數百人葬身洪流。
這張照片拍攝于1928年,刑場上嘴叼雪茄耀武揚威的劊子手。此人手持之物其實是就地正法令箭,民間稱作“大令”。大令乃帥府直接授權于抓捕強盜、逃兵的軍官,人稱大令爺,持有這柄就地正法的令箭,抓到逃兵和盜賊可就地正法。
照片中叼雪茄的士兵,并非普通士兵 —— 北洋時期,進口雪茄是 “上流社會” 標志,普通士兵月餉僅 8-12 銀元,而一支古巴雪茄售價 2 銀元(相當于平民三日生活費),唯有軍閥嫡系或執法隊頭目才有此待遇。而手持大令的多為營長以上軍官或軍閥親信,如張作霖的把兄弟張作相曾持有 “東三省剿匪大令”,可節制沿途各縣駐軍。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全國后,雖頒布《陸軍審判條例》,但地方軍閥仍各行其是。1930 年中原大戰期間,馮玉祥的西北軍在河南郾城設立 “大令行轅”,一個月內處決 “可疑分子” 1300 余人,國府監察院提出彈劾卻不了了之。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后,日軍在實施大屠殺的同時,對城市進行了系統性搶劫。照片拍攝于南京中山門至光華門一帶的城墻下,這一區域的日軍是第16師團(中島部隊),其士兵在占領南京后迅速展開搶劫與屠殺,成為日軍掠奪文物和物資的重點區域。據《魏特琳日記》記載,12月16日“中山路兩旁的商店都被搶劫,日本人正用卡車和手推車裝運贓物”。
日軍使用的手推車多為從城內商鋪征用的民用工具,木質車架可載重200公斤以上。這類車輛在南京狹窄街巷中比卡車更靈活,常被用于短途運輸。據參與南京保衛戰的中國士兵回憶,日軍入城后“連賣菜的手推車都不放過,車上堆滿了搶來的綢緞、瓷器和煙酒”。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拍攝的影像中,清晰可見日軍士兵用手推車將整箱的茶葉、布匹運往集結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