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將用于推進業務多元化與全球布局。
來源| 聚美麗
作者| 沐 沐
又一家美妝供應商被歐萊雅等巨頭看中。
近日,國內生物制造領域企業浙江未名拾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未名拾光)宣布完成戰略輪近億元人民幣融資。據悉,本輪融資由歐萊雅集團與納愛斯集團共同投資,穆棉資本擔任首席財務顧問。
與此同時,歐萊雅與未名拾光還同步官宣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未來,雙方將共同研發創新生物活性成分,并推動其規模化生產,以及采用低碳生物制造技術開發化妝品原料。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未名拾光首次獲資本青睞,自成立4年以來,其共已完成5輪融資,且均由知名財務投資機構領投。
那么,未名拾光為何能被歐萊雅等巨頭看中?此次融資資金將重點投向哪些領域?短期內獲多輪融資,未名拾光又有何特別之處?為此,聚美麗第一時間,與未名拾光創始人、各投資方取得聯系,就此事作了深入交流。
被歐萊雅們看中,再獲近億元戰略融資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于2021年的未名拾光,是一家專注于生物活性材料創新研發和生產制造的AI生物科技公司。其主要致力于發掘高價值生物活性成分,并依托下一代生物合成技術實現生物活性材料的低碳制造生產。
在AI與生物技術融合方面,過去幾年,未名拾光的原料發現、原料評價和原料生產環節都已充分與AI相結合。以基礎的原料評價環節為例,傳統通過對化合物進行功能測試實驗的方法,單次測試十萬數量級的化合物庫的費用就可達到數十萬元。對于原料庫量更大,且更重視成本控制的化妝品行業而言,頗為難以接受。
針對此,未名拾光的原料評價平臺采用了AI功效實驗替代傳統的細胞和動物模型,極大提高了生物活性物分子的篩選效率,可以一日內完成功效實驗,同時降低了實驗成本。此外,AI指導的人工仿生設計可以繞過低效高成本的生物“濕實驗”,獲得“超越”自然界的分子材料;IT+BT的“干濕結合”則有效縮短了原料開發周期,快速響應行業的需求。從結果上看,公司可實現一次性完成100萬個原料評價與篩選,并將基于特定靶點的活性物篩選和特定原料的合成、量產周期壓縮至10個月內。
未名拾光聯合創始人陳家悅表示,“當前,行業內專注于AI的公司大多為數學和計算機背景,缺乏對生物學的理解。而專注于生物科技的企業,則往往會忽視AI的作用,且缺乏相應的技術儲備。“我們兼具這兩種能力,并成功將其商業化。”
在生物材料創新方面,截至目前,未名拾光現已有158個原料通過國家平臺的認證。近期,其還利用植物愈傷組織技術成功完成了“曇花植物愈傷組織提取物”的新原料備案(國妝原備字20250033)。
△圖源:國家藥監局
“與傳統植提工藝相比,植物愈傷組織技術的核心優勢主要體現在突破珍稀植物資源限制、以單細胞層面操縱植物成分生產效率更高、在智能化工廠中合成產物穩定性更強等方面。”未名拾光創始人兼CEO趙亞冉如是介紹道。
據其介紹,這也是公司完成的首個基于植物愈傷組織技術開發的新原料備案。在此之前,由于原料端對于愈傷組織培養技術的把控尚不成熟,難以從提取物中復雜的活性成分(如多肽、萜類)中明確關鍵功效物質等原因,國內針對愈傷組織提取物新原料進行的申報備案寥寥無幾。
在該原料的開發上,未名拾光研發團隊首先從云南夜靈花花瓣切口上獲取愈傷組織,隨后通過專有高通量微液滴技術獲取的誘導方案,建立起夜靈花細胞培養體系,從而萃取出“曇花愈傷組織提取物”,并通過冷凍干燥封存活性,維持住活性成分的最大穩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針對此次戰略融資,趙亞冉告訴聚美麗,“正是基于AI+生物材料創新兩大戰略方向,歐萊雅和納愛斯才選擇了我們;當然這個方向還有很多優秀的科創企業,我們的核心優勢在于從生物活性材料的發現、評價及量產全流程,做到更高效且更可持續。”
歐萊雅集團全球研發、創新和科技事務副首席執行官Barbara LAVERNOS表示:“我們非常高興能與中國前沿生物技術企業未名拾光達成合作,共同推動生物活性成分的革命性突破。此次戰略投資將整合未名拾光領先的人工智能設計平臺和全方位的生物研發能力,以及歐萊雅在皮膚、頭發及頭皮生物學領域的深厚科研積淀。我們將共同致力于加速高性能、獨特活性成分的識別與開發,簡化從設計到規模化生產的過程。這一合作標志著歐萊雅在可持續創新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我們期待與未名拾光攜手,共同實現這一宏偉目標。”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受到歐萊雅等巨頭們的戰略認可后,未名拾光也因此獲得了更多投資人的關注,據穆棉資本陳濤透露,其還將于近期啟動B+輪融資,以進一步引入其他投資者。
未名拾光已多次獲得資本青睞,在此之前,其已完成4輪融資,并且領投者不乏中信資本(信宸資本)、弘毅資本、真格基金等頭部投資機構的身影。
△圖源:企查查
這在資本市場對美妝行業逐漸趨冷的大環境中,并不多見。如此情況下,仍能在短期內獲得多輪融資,讓資本瘋狂“上頭”,未名拾光靠的究竟是什么?
4年融5輪,為何讓資本瘋狂“上頭”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作為21世紀生命科學領域的顛覆性技術之一,合成生物技術雖已歷經數年發展,但其市場熱度仍舊居高不下。
據CB Insights和B Capital分析,全球合成生物市場規模從2018年的5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3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28億元),預計在2028年將達到近5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13億元),年均增長24%。
事實上,未名拾光正是基于這一市場風口所創立,吃到了合成生物的市場紅利。然而,能夠在短期內獲得多輪融資,絕非吃到合成生物紅利那么簡單,未名拾光還有何特別之處?
對此,趙亞冉認為,未名拾光短期能獲得融資主要靠兩件事情,一是創新,二是交付。“作為從學術界出來創業的團隊,能拿到第一筆融資的核心原因,是因為我們在做極致創新的事情。而能拿到多輪融資,則是因為商業化交付做得好。”
-打造生物智造全鏈條創新平臺
“創新方面,未名拾光的優勢是搭建了一個真正系統化解決行業問題的平臺。”當前,未名拾光已搭建起七大研發平臺,覆蓋原料發現、原料評價、原料生產/量產三大模塊。
納愛斯集團董事、副總裁兼技術創新部總監何一波表示:“未名拾光以端到端研發能力構建稀缺壁壘——從全球最大生物活性物數據庫、首創基于人體經皮滲透拉曼光譜測試方法,到綠色植物愈傷組織量產平臺。未名拾光是一家極富創造力、新質生產力的公司,這樣的公司貼合生態納愛斯發展路徑,也是行業所期待的。可以說是行業選擇了未名拾光。”
材料發現平臺板塊,未名拾光構建了全球最大的生物活性物庫,涵蓋植物、微生物與動物來源的約300億生物活性分子數據,并引入AI算法實現靶向篩選,顯著提高了生物活性物分子的篩選效率。
△未名拾光的百億級生物活性物數據庫示意圖
材料評價板塊,為解決功效評價一致性的問題,未名拾光設計并開發了兩套評價平臺:其一是基于AI的組學評價體系,主要用于解決化妝品原料在個別基因與全基因組中功效表現不一致的問題;其二是拉曼光譜測試平臺,主要解決離體皮膚與在體皮膚透皮吸收一致性的問題。
△未名拾光的多組學評價體系示意圖
材料生產/量產板塊,未名拾光已經建立了行業最全的多維生物合成平臺。除了最常見的微生物細胞,還囊括了植物愈傷組織、永生細胞系、Cell-Free(無細胞合成)等多維的生物合成體系。
△未名生物的生物量產與優化系統
可見,未名拾光全場景的技術平臺和多維度的研究能力,完美契合了頭部美妝集團從材料發現、材料創新、檢測到生產的全流程需求,為化妝品原料商與品牌之間的合作樹立了優質范本。
-致力于業務多元化與全球布局
“不僅要創新,商業化交付也很重要。如果新原料無法生產,那么創新就毫無意義。”趙亞冉如是說道,“不能只停留在技術層面,而要把創新的想法落到實處,為B端客戶提供相對完整的解決方案。”
而未名拾光優異的商業化交付模式,主要體現在護膚原料、醫療器械、功能性食品原料等業務多元化與全球化布局上。
在化妝品原料業務方面,拿前文提到的植物愈傷組織技術來說,未名拾光已經成功實現了相關新原料的產業化落地,且據趙亞冉透露,其為珀萊雅、Off&Relax、上海家化等客戶定制化開發的抗氧化、調節皮膚微生態、美白等不同功效的植物愈傷組織原料,也將陸續獲批上市。
且以膠原蛋白產品為例,未名拾光的新型原料Time-COL17?也已實現量產和市場拓展。據了解,該產品在保留17型膠原蛋白關鍵活性的同時使其可以通過護膚途徑吸收,極大地拓展了下游護膚品牌的應用場景和產品形態。
在醫療器械業務方面,未名拾光在蘇州投建的GMP級工廠已于2023年獲批二類醫療器械資質,并推出膠原蛋白填充劑等醫美產品,“除了膠原蛋白,未名拾光在醫療器械方面也在推進其他相關的蛋白產品,包括彈性蛋白、纖連蛋白、絲素蛋白等”。
此外,未名拾光的業務范疇也正從化妝品原料、醫療器械拓展至功能性食品原料領域,譬如,在此方向上,其開發的“天山雪蓮花蕊愈傷組織提取物”就即將上市。
而在全球化布局層面,未名拾光正在搭建國際化團隊,覆蓋歐美、東南亞等市場,并完善全球法規合規體系。目前,未名拾光已與科斯美詩、瑩特麗等全球頭部代工廠合作,助力本土品牌出海的同時,直接服務國際品牌。
值得關注的是,在與趙亞冉的采訪中,其就明確指出了本輪融資的主要投資方向,即用于推進未名拾光未來多元化、全球化的發展進程。
整體來看,得益于全鏈條創新平臺和完整的商業化交付,未名拾光與國內外頭部美妝集團的戰略合作也越來越多,目前其已是歐萊雅、寶潔、聯合利華等國外頭部美妝集團,以及珀萊雅、華熙生物、上海家化、環亞集團等國內知名美妝企業的上游原料供應商。
爭奪全球話語權,國貨美妝崛起正當時
結合如今美妝市場的趨勢來看,不難發現的是,國貨美妝的崛起之勢愈加顯著,其正通過技術突圍、文化賦能與全球化布局,重塑中國美妝產業的競爭地位。
在如此時代大背景中,未名拾光也有一條屬于自身的突圍路徑,并在持續探索之中。
早在成立之初,未名拾光就確立了護膚原料→醫美產品→食品原料“三步走”戰略,即先通過護膚原料業務產生現金流,并積累C端用戶口碑;緊接著,醫美產品線拿證進入壁壘和利潤更高的領域;最后,通過技術迭代和產業化升級逐步進軍其它消費醫療領域,成為全球蛋白類生物材料的主要原料商。
時至今日,趙亞冉表示,“我們目前正處于第二步,沿著業務多元化維度發展。在化妝品原料業務方面,未名拾光已服務國內外頭部品牌,初步建立了基本盤業務,并持續保持增長;在醫療器械業務方面,未名拾光用于醫療器械生產的GMP級工廠已于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也陸續獲得了多張醫療器械證件,不斷豐富二類、三類醫療器械產品矩陣。未來,未名拾光還會持續向功能性食品原料方向深耕。”
“除了業務多元化,未名拾光的下一步,是進行市場渠道開拓,即全球化擴展。希望中國生產的原料能服務到全球消費者,而不僅僅是中國消費者,進而推動中國原料站上全球舞臺。”
對于行業來說,這條路或許漫長,但正如未名拾光令歐萊雅等巨頭躬身入局所示——國貨自信的終極答案,藏在對技術的敬畏、對創新的堅持,以及對全球市場的無畏探索中。當更多中國企業以“長期主義者”的姿態深持續深耕,中國美妝的全球話語權,必將從愿景照進現實。
信息來源:企查查、企業官網/公眾號、藥監局官網
視覺設計:樂樂
微信排版:沐沐
責任編輯:木頭
看完不妨給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