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君喜歡香囊,也喜歡自制香囊來送朋友。
但對于香囊的淵源一直不曾細究,僅僅是一種比較純粹的喜愛。直到最近出于好奇對香囊的歷史稍作了解。小君才了解,原來數千年來能長久流傳下來的物件,都不簡單!
香囊,歷史上又稱花囊、容臭,因為早期的香囊往往裝著各種香花,或是香料佩戴身上,正如《離騷》中所云:“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碑敃r的香囊多是在綢布制成的小囊袋中放入辟芷、秋蘭之類的香花,或是雄黃、熏草、艾葉等香料。據傳,隨身佩戴可以辟邪,而古人往往也拿來作為定情信物使用,亦是對心愛的人美好的祝愿。
香囊的歷史相當久遠,早在《詩經》中便有香囊的雛形出現。
如《詩經·芄蘭》便有云:“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其中提到的“佩觿”就是起到了香囊的作用,便是香囊的前身。
如《詩經·采葛》中有:“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的“蕭”亦是一種用于佩戴的香草,由此可見3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有了佩戴香囊的習慣了。
在《禮記·類則》中亦有記載:“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當時未成年男女晨昏皆有叩拜父母的習慣,此時身上需佩戴香包,可見想香囊在當時還具有禮儀的作用。且可以看出,在先秦時期,香囊是男女皆有佩戴的。
但是,先秦時期的香包并不稱“香囊”,“香囊”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漢魏時期的文獻中。魏晉的繁欽曾在其《定情詩》中寫道:“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弊源?,香囊便有了其專屬的名稱。亦可見當時香囊的佩戴方式是將其系在手臂上,然后藏入袖中,以此來隨著一舉一動將香氣幽幽散逸出來,以此增添香氛。
到了唐朝,香囊的制作有了質的發展,此時的香囊無論是材質還是工藝,都更為精美細致。在唐朝時期,金玉和牙雕香囊的出現,滿足了因佛教文化興起而開始流行的焚香習慣。
此時人們可以將熏香放入設計為同心圓且帶有環扣的熏香球中,隨身佩戴或是掛到車輦,無論如何行動,那熏香灰都不會倒溢出來,可見設計之精巧。
宋代是個富庶的朝代,且此時香料貿易也相當發達,因此上等香料不再是宮廷貴族的專屬,民間也開始出現了香料商鋪,這在《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體現了。此時,上朝衣帶香氣就成了朝廷儀禮的要求之一了,由此也使得香囊越發的普及了。
時至明清,香囊已相當的普及,無論男女都會隨身攜帶。如《紅樓夢》中就有不少提及香囊的地方。此時,達官顯貴使用香囊已經是相當尋常之事。據說清代各地督撫每年都要進貢給宮里成百上千甚至上萬個香囊。二年香囊往往也成了逢年過節宮廷中賞賜大臣以示眷寵的尋常物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