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屈原以可貴的生命來書寫家國情懷,證犧牲的價值后,端午便烙上了不屈民族之魂的印跡。
千年后,又是一個端午,文天祥以一首《端午感興》與屈原遙相呼應。當蒙古大軍南下,南宋王朝風雨飄搖時,文天祥散盡家財,聚義兵三萬,擋十萬蒙古鐵騎,即便以卵擊石也要證,民族大義。
又是三百年余年后,清兵入關勢不可擋,被俘的民族英雄陳子龍個,以錚錚鐵骨寫下《午日》一詩,再一次見證端午的民族之魂。
自此,端午便與舍生取義的民族精神結下不解之緣,人們傳唱英雄的節氣,祭奠不屈抗爭的義士,是為記取安平盛世的不易,更為珍惜當下的和平幸福,也為祈求安康,祈平順,祈國泰民安,祈山河無恙。
而追溯這一切,屈原成了端午節氣源頭,因此如今的人們往往認為屈原就是端午這個特殊日子的開端。
其實,若要追溯端午的歷史,還有著一個更久遠的淵源。
端午最初的源頭早已遙不可靠,據目前能考證的歷史,自夏朝時期,便有仲夏時節對神龍的祭祀。此時正南中天蒼龍七宿飛升,正應《周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之勢。因此仲夏時節龍星“中正”且得勢,對于信奉龍圖騰的部落來說正是大吉大利之象。而這或許便是端午龍舟文化貫穿數千年文化史的源頭吧。
且遠古先民所信奉的乃“巫”文化,對于山川大地,日月神明有著諸多敬畏,且龍圖騰多源自遠古蛇蟲圖騰的發展。而農歷五月天上飛龍得勢,地上蛇蟲則因為溫暖濕熱的天氣正是最盛之時候。對天龍的敬,亦有來自對蛇蟲的畏,因此于天相,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祥日子,但于民生而言他卻是最易因蛇蟲侵擾而自身病災的惡月惡日。
因此,對于古人來說天龍需祭祀,但災病亦需要禳祓,于是便有了龍舟的激蕩與燒湯沐浴,佩戴香囊,喝雄黃酒,貼五毒貼種種禳祓災病的民間習俗并存的傳承,且延續了數千年,傳承至今。
在戰國時期,屈原因楚懷王聽信讒言被流放中,聽聞楚國國都陷落,悲憤之中于農歷五月五抱石投江。自此,端午節便多了個屈原殉國的文化語碼,更是成了民族之魂傳承的見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